筚路蓝缕私博路

时间:2022-05-20 03:15:44

博物馆,被称作一座城市的灵魂,一个民族的记忆。这些年,伴随民族复兴,在很多方面,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但在一些文化领域,包括博物馆方面,我们还不能夸口。这不奇怪,对于中国,博物馆是“舶来品”。公元前三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建成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十八世纪,英国一位收藏家将自己的近八万件藏品捐献给王室。源于此,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全球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博物馆的最大属性,是公益性。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今天,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是世界上博物馆最发达的地方。他们不仅拥有诸多闻名世界的大型博物馆,而且博物馆数量多、密度大,发展成熟。在他们的博物馆体系中,除了公立性质的博物馆,还有很多由民间组织、民间基金会或私人设立的博物馆。

建国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参观人数也大有增长。并且,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和政策的放开,各地不断有私人博物馆挂牌成立。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博物馆还处在中国公众日常生活的边缘。

事实上,中国的私人博物馆也有上百年的历史。清光绪三十一年,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设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张謇题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物苑在建成后即向公众开放,“资我学子察识物理”。但就眼下,我国的私人博物馆还处在草创和“玩票”的阶段。尽管自称“博物馆”,但其中大部分只是藏友在家中或者租个场馆,将自己的藏品拿出来展示。条件好些的,是一些爱好收藏的企业家,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建设场馆展示个人藏品。

博物馆的真正内涵,并非展示收藏。它是一个汇集、保存、研究、展示、教育和传承的平台。它和大学一样,更多是严谨的研究和教育机构。但在中国,即便是一位搜集了若干或真或假老物件的农民大伯,也能在政府的首肯甚至鼓励下,在自己家里把东西摆出来,挂上博物馆的牌子,收取门票,作为地方政府展示文化事业发展的“土名片”。

尽管形态各异,但大部分私人博物馆有一个共同点:“困难”。收购藏品投入大,场地昂贵,运营费用高,缺乏扶持,使得一家又一家的私人博物馆光彩开张后,很快举步维艰,甚至黯然落幕。许多凭着藏家一己之力,凭着个人爱好建起的私人博物馆,不幸陷入了“因藏而兴,为藏所累,被藏所困,藏散馆亡”的恶性循环。有的甚至摒弃公益的根本属性,靠卖门票来盈利。

中国的私人博物馆与国外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其实,国内外的私人博物馆在藏品所有权、运作和资金来源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国外,藏家会将个人的藏品捐给社会,由专业的基金会来管理和运营。这些博物馆普遍会接受社会捐赠和政府补贴。虽然用的是藏家的名字,但这些藏品与藏家已经没有所有权关系。因此,即便是私人博物馆,其性质已经社会化,所以自然由社会来承担它的运营。但在我国,谁有藏品谁就办博物馆,藏品的所有权仍归藏家自己,博物馆也是靠藏家个人来管理,个人承担运营。因为藏品的所有权没有转移,没有社会化,所以很难得到社会或者国家的支持。这是二者命运差别的根本原因。

尽管如此,我国私人博物馆的数量毕竟越来越多。应该肯定绝大部分投身者的热心和痴心,肯定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付出和贡献,但不能一味去鼓励他们的巨大付出。同时,还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法规。毕竟,只有走正确的路,才能走长走远。许多私人博物馆,眼下都在渴盼一条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路。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像当年的电影行业一样,苦等所谓公众的兴趣转移,而是更需要全社会和政府的积极探索,以及众多私人博物馆对各种路径的亲身尝试。

上一篇:先驱者的热血:消逝在冰海中的航海家们 下一篇:王淑琴 视皮影如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