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稀有地球》看科普类书籍翻译

时间:2022-05-20 02:47:16

由《稀有地球》看科普类书籍翻译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满足读者对世界的了解与认识,翻译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根据教育部所做的中国图书杂志出版市场研究报告,无论在书种、图书销售量、畅销书排行榜以及好书推荐榜上,翻译图书一直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因而一直对社会有相当的影响。笔者学习外语以来,也在不断在学习如何当个称职的翻译者,但在将近两年的训练期间,所接触者多是散篇文章,未曾有过译书的经验。通过尝试对《稀有地球》一书部分章节的翻译,让笔者获益良多,也了解到要掌握译书的品质,就必须与出版社密切合作,无论是译前、翻译过程中,或是译后进行审校工作,都需要和编辑充分沟通协调,因而决定以这次译书的经验,做为研究论文的主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稀有地球;科普类书籍;翻译

自1980年代中期,非文学类的翻译书籍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科普翻译书也是其中之一。所谓的科普即是“科学普及”一词的缩写,根据《科学人》定义,科普书是以较为简单易懂的方式,为一般大众解说科学的观念,让科学知识能普及社会大众。

一、《稀有地球》作者及内容介绍

《稀有地球》(Rare Earth)这本书一共有两位作者:华德(Peter D. Ward)与布朗李(Donald Brownlee)。由于两人想法相同,均认为虽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宇宙处处有生命,但是许多科学发现在现实中,实情并非如此,起码有智慧的生物可说微乎其微,因而决定合作写书加以阐释。

全书分为十三章,本书提供了看待地球生命的新观点,作者结合天文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海洋学以及地质学等各领域的知识,提出“地球殊异假说”(RareEarth Hypothesis),主张或许宇宙遍布着形态简单的生命,但复杂生物可说绝无H有。

二、科普翻译作品最常出现的问题

1.内容不正确

内容不正确方面可以大约归类为三点:

(1)专有名词错误。翻译科普书必定会碰到许多专有名词,范围可能涵括各个领域,由于科普翻译是在传播知识,词语译名的正确性当然不容忽视。

(2)英文理解错误。在翻译科普书籍时,无论内容为何,最基本的要求都是正确无误。不同于文学翻译,科普翻译没有太多想像、自由发挥的空间,只要翻译者没有看懂原文,或是对原文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出错,误导读者。

(3)数字处理不当或错误。科普书中也可能有许多数字出现,这也是翻译者需要注意的部分,因为中英文对数字的表达方式不同,翻译者只要稍不留神就可能看走了眼,导致译文与原文的意思天差地远,或是译文照著原文文字的习惯讲法走,导致中文读者需要稍微思考才能了解。

2.文字不通顺

科普翻译与其他翻译相同,为了达到充分理解的目的,必须要译文通顺自然,许多科普书籍虽然内容无误,但叙述方式完全照著原文的文法走,让人不忍睹视。

3.翻译策略的选择

由于许多科普翻译的原文都来自美国,而美国是世界上少数还全面使用英制的国家,自然原文会出现许多以英制单位表示的数字,当然不将英制转换为公制并非翻译上的错误,这其实与翻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较为相关。如果翻译时不加以转换,绝大部分对国人来说无甚意义。既然科普写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理解新的观念,考虑到我国的读者熟悉的仍是公制单位,就读者的角度而言,为了大众理解的方便,以英制单位代表的长度、重量、面积、体积等仍应该加以换算。

三、科普翻译的困难

翻译科普书籍时会面临的困难,可分三个阶段来探讨:翻译前、翻译中以及翻译完成后的审校时期。

1.翻译前

出版社想要出版一本科普翻译书,在拿到翻译权之后,第一步当然就是要寻找翻译者,但要找到“可以合作的好翻译者”却不是件简单的事。

翻译者的来源其实非常广,包括出版社长期合作的翻译者、毛遂自荐者、朋友介绍的、翻译社的翻译者、在其他出版社表现不错的翻译者和知名度高的翻译者等等,当然,对出版社而言,最好的翻译者是能长期合作的翻译者,这是因为双方若经长期合作,就能培养出良好的互动方式,合作有默契,译文的品质也比较能够掌控。

出版社理想中的翻译者主要具备下列几个条件:双语文能力、专业背景以及好的译书态度和敬业精神,好的语文能力有利于翻译者正确了解原文,顺利译出译文,而专业知识部分减少翻译者犯错的机会。科普翻译当然需要科学知识,但理工背景出身的人虽比较了解科普知识,却较少有人从事翻译这门行业,或本身的语文能力不够,而外文科系出身者比较多人从事翻译,比较有掌控语文的能力,却又常常面临自身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因而出版社常常在寻找适任翻译者时大费周章。

2.翻译中

出版社找到翻译者,而翻译者也通过试译后,翻译者就开始进行翻译,此时翻译者会遇到的问题如下:

(1)专业部分:翻译者可能专业学问不够,看不懂原文。

(2)时间压力:由于出版有期限,翻译者通常必须跟时间赛跑,加上若翻译的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花费很多时间查证,时间压力自然更重,这也是非专业出身翻译者常面临的困境。

3.翻译完成后的审校阶段

翻译者翻译完成,译稿交给出版社后,接下来就是审校工作了。除了看稿、通顺字句以外,出版社编辑需要找到适合的专业审稿者,来修正专业知识的部分。笔者认为内容若较偏专业知识,就会需要审订者来审阅和校订。

四、科普翻译作品问题解决方法

要解决以上种种问题和困难,提升整体科普翻译书的品质,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1.翻译者方面

首先当然就是翻译者要能掌控译出语和译入语,而且要了解这两种语文的文化,要有一定的专业学问,再来就是翻译者的做事态度,除了要有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与编辑充分合作之外,翻译者还必须平日主动学习,吸收知识,增加自己的实力。

编辑需要接受专业训练,了解编辑的责任、工作范围和内容,由于负有为书把关的任务,必须要有负责任以及严谨的态度。除此之外,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素养、专业知识和一般常识,才有能力编辑译文,给予翻译者建议,编辑需要具备外语能力、眼力与笔力、学科专业背景以及对书的热忱,如此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3.审稿者方面

审者必须用心尽责,了解自己的职责,懂得如何拿捏改稿的分寸。审者应随时与编辑沟通互动,了解出版社的需求,因为国内的出版界少有专精于专业书籍的编辑与翻译者,因此审订者的地位更显重要。

4.读者和书评者方面

一本科普书从决定出版到最终出现有品质的成书,这整个过程需要有前述三者的密切合作,但为了提升整体科普翻译书的水准,读者并不能置身事外,只当个成书的接受者,身为消费者的读者应该也要有所自觉,除了看书的时候吸收书中的知识,批评翻译的文笔之外,也要化评论为行动,将自己的意见充分反应给出版社。至于书评的作用,也是在让翻译者和出版社有所警惕,透过书评者的指正有所改进。

笔者在刚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时,接触的多是文件类的翻译,客户与笔者间的沟通,完全是靠电子邮件或是电话往来。这篇论文是个案研究,笔者希望藉由提供、分析自身的经验,找出翻译者和出版社可以采用的合作模式,以利双方进一步的接触,成为未来翻译工作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彬, 郭红梅. 科普翻译的挑战[J]. 上海翻译, 2012(1):42-46.

[2]于明学. 科普翻译中的信、达、雅[J]. 中国翻译, 1986(3):30-31.

[3]郭建中. 科普翻译的标淮和翻译者的修养[J]. 中国翻译, 2007(6):85-86.

上一篇:乙妍 她存在,就是所有的可能 下一篇:医院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