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时间:2022-05-19 09:21:51

摘 要:本文结合《文心雕龙•知音》将知音难求的原因归结为“音实难知”和“知实难逢”,对贵古贱今、崇己抑人和信伪迷真三个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刘勰;知音;原因

知音的故事,知音二字连用最早出现在《列子•汤问》:“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何谓知音?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知难》中说:“夫人之所谓知音,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由此可知,相知贵在知言,并知其所以为言。据《说文解字》载“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知音即知其心,了其所思,感其所悟,是为知音。

文人以文行于世,文章得到认可是对文士最大的肯定,“形同草木之脆,名愈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但“为文非难而知文为难”却是千古文人共同的憾事,故章学诚将知音之难可分为遇合之知难、同道之知难和身后之知难三种。总之“黄金前两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将知音难求的原因归结为“音实难知”和“知实难逢”两方面:

第一,音实难知

“文章杂沓,质文交加”,“ 笔区云谲, 文苑波诡”,作品本身的隐晦,是造成知音难求的重要原因。各种艺术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的追求都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导致对文章主旨和情志把握不准,无法知音,如刘勰在《体性》篇和《隐秀》篇中提出的“远奥”和“隐秀”。另,为避免封建政权的迫害,作者故意为文“遥深”,也是导致“音实难知”,如阮籍的《咏怀》诗。

第二,知实难逢

首先,读者主体文化素养的缺失造成的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曹植《与杨祖德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其断割。”刘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知音的前提是“博观”,只有自身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欣赏能力,做到“目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才能从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分辨真伪,达到主体与作品的契合。正如元好问《与张中杰郎中论文》所说:“功夫到方圆,言语通眷属。只许旷与夔,闻弦知雅曲。”相反,功夫不到就可能将一般的文章拔高,而真正的好文章还埋没在藻绘之府,禁声于文雅之场。曹植文中的刘季绪和田巴,刘勰笔下的楼护就是才学不足以诋呵文章,却喜欢掎摭利病的典型,其结果只能是贻笑于大方之家。

还有一个审美大众化的问题。有些作品文辞典雅,思想深邃,却鲜有问津者;而有些作品语言通俗,意旨浅显,看似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却能畅销一时。这是因为“学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文学家或鉴赏家,“深废浅售”可想而知。

有些欣赏者“目”、“心敏”,足以对作品做出公允的评价,却因主观态度歪曲,宁愿与好文章失之交臂。如下文两方面所述:

其次,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

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实。”陆贾《新语•术事》:“俗以为自古而传之者为重,以今之作者为轻,淡于所见,甘于所闻。”人常有崇慕古人看轻同代人的心理,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能见到、得到的都不是最好的。汉武帝读《子虚赋》有“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之叹,及见即轻之,遇合之知难可知矣。

要注意,这里所说的“古”是指那些已经被公认为经典的作品,而对于那些价值不亚于经典,却一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作品,依然在等待一个能慧眼识珠的知音。毕竟时代不同,经历有别,性格情志各异,“有其理者不必有其事,接其迹者不必接其心”,后世的知音更是可遇不可求,身后之知难可见一斑。

再次,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究其原因就是“暗于自见”,“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极力的抬高自己,贬抑他人,结果是自身也得不到别人的赏识,“耳目口鼻,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曹丕深明这一的道理,嘲笑班固“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的自大言论,但在其《典论•论文》中盛赞孔融王粲等七人,对建安之杰曹植却只字未提,对“高视于上京”的杨修也不置一词,究其原因,恐怕也有“文人相轻”之嫌。

同时,政治利益的相悖,也会导致文学观念的分歧。处于政治对立面的两个人即使互相欣赏,也很难做到相知,如此曹丕的行为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正是政治利益的相悖导致同为文人的他们,相互轻视,不能成为知音。苏轼和王安石同为文坛巨擘,直到晚年远离朝廷才互为知己,也是为官时政见不同所致。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文章写作有各种风格,欣赏者也各有偏好,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不偏于爱憎”,认真看待与自身审美取向背道而驰的文章,站在立场作出一个公允,中肯的评价呢?

知音难求,同样知音也难做。刘勰的《知音》篇为我们分析了知音难求的各种情形和原因,对于我们以后全面的评价文章,冲出自己狭隘的艺术趣味和主观成见,崇古而不轻今,亲私而不疏远,重几而不排人,形成一种兼容、公允的立场是极为必要的,对文学的健康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刘勰在序志篇的最后说:“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后世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许多龙学大家,刘勰的知音可谓多矣!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2]章学诚:《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萧统:《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上一篇:海报设计实践能力多元化培养探晰 下一篇:论厄普代克《兔子归来》中女性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