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的选择

时间:2022-05-19 08:05:44

周立波拒绝上央视春晚的消息,引来网上的热议,赞同和赞扬的,与不满和不屑的并存。尽管周立波在谈及拒绝春晚原因的时候,过多说到了他自己的所谓“原则”,让人多少感到大而无当或小题大做;然而,在当下名利诱惑的大形势下,娱乐文艺界普遍削尖了脑袋往春晚上钻,哪怕是一闪而逝也渴望亮一个相,混个脸熟;周立波此举还是显示了他的精明与自信,以及对春晚的一种独立自主的理解。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值得赞许的。

在我看来,此次对于周立波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尽管我和他一样,也认为春晚导演为他量身制作的和郭德纲南北笑星大PK,实在有些小儿科。量身是量身了,却未必合身,有伤他和郭德纲的才分和地位;但我不大赞同他由此所强调的“娱乐不是艺术”的理由。他这样说,我可以理解。他在尽力要为曾经被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的“商的帮忙”的海派而正名,骨子里不大认同京派;但把如今的京派相声和央视的春晚统统贬斥为仅仅的“娱乐”,有些过于矜持和托大了。

无论京派相声,还是海派滑稽戏,当年都是底层的娱乐方式;就像鲁迅曾经说过的,在上海“白相”是一种职业。京派的相声也曾经是撂地摊的职业,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更没有必要把自己超尘拔俗抬高一级。况且,娱乐并非不是艺术,艺术本身也可以包含着娱乐。特别是在大众文化之中,娱乐没什么丢脸跌份的,没有必要把娱乐和艺术像吃鱼剔刺一样,拎得那样清。

我以为,周立波拒绝春晚之所以说是明智,在于春晚确实不适合他。春晚是每年一次的全民大联欢。联欢会的形式,注定并限制了它的内容和形式,必定都是欢快的,喜庆的,花团锦簇的。就像一锅汤,可以什么味道都有一点,但糖的甜和味精的鲜,却是首要的。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和春晚确实不大能够对得上榫子。他的海派清口是报端的时评和网络的段子在舞台上二合一的展现,是将平面文字化为了尖锐而活泼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是时评的娱乐化,是段子的Flash。无论笑侃过往,还是讥评当下股市和时事,都能够让人们在集体记忆中找到共鸣,在眼前身边中触摸到活生生的现实。讽刺的锋芒既聪明又有节制地点到为止,能够让人们在笑声中,感慨一些世风沧桑与人生况味。更何况,他还能够如同相声里的“现挂”一样,机智又不伤大雅地点评讥讽名人包括政治人物,也颇能够投怀送抱去迎合观众。显然,这些都很难吻合春晚的要求。为了上春晚,退而求其次,难免会削足适履,失去自身的特点,而失去了这些受群众喜欢的特点;就像把刺猬身上的刺都换成了小彩旗,喜兴倒是挺喜兴,热闹也挺热闹的,但还是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吗?

“我周立波不可能通吃。”他这话说得对,对就对在明智上。他还说,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要流向大海。我这滴水就留在黄浦江,要想看我的演出,就必须到上海来。这是极聪明的自我定位,也是一句有诱惑力的广告词。并非所有的橘异地而生便一定都成为枳,但艺术毕竟不是,非得都像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一样雄心勃勃的不断扩张;眼看已拿下北方,也拉住不少南方观众,还又想着挺进台湾,吃遍全国。坚守区域性,守住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同福克纳守住了自己那邮票大的地方,也一样写出好小说一样,“咫尺应须论万里”,倒真的是艺术的一种规律。

素材运用:

周立波拒绝上央视春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显示了他的精明与自信。他的这种准确的自我定位以及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是令人称赞的。

话题拓展:准确的自我定位 遵循艺术规律

上一篇:幸福就是你手里捧着的关怀 下一篇:生活没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