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拳境何其妙

时间:2022-05-19 05:45:52

人们称太极拳为哲拳、文拳、福拳、慧拳,笔者认为归根结底太极拳是境界拳。境界是太极拳的本质、核心,不进入一定境界,太极拳修炼不能算真正入门,只有打到一定境界,才能文哲齐到、福慧双至。此境界包括拳者的处境及意境,后者是主体,其最高境界是道家所主张的“自然”、“返本”、“无为”、“求真”。进入此境,则修炼者畅快无比,愉悦万分。要达此境界,修炼者必须较长时间敛神聚气、孜孜以求、朝乾夕惕、切磋琢磨。

入境

境界是有层次和级别的,根据师之所教、己之所修,笔者将此境界分为三层,现列表如下。

对中老年练拳者来说,要想入境障碍很多,如不克服这些障碍便不能入境。固有的认知系统是入境的第一障碍。中老年人几十年的见识积累与社会生活的磨炼,构成他们各自独具特色的认知系统,此系统内存有大量的与太极拳拳理相矛盾的观点,与太极拳境相悖相克。自身强大且顽固的“习惯势力”是阻止中老年修炼者进入太极纯美之境的第二障碍。几十年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已成动力定型与意念惯性,其举手投足中有许多不符合太极拳松活轻灵要则之处。分析原因,此障碍主要来自本身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识。要克服入境的障碍,就必须从自身入手。只要克服了这两大障碍,太极拳修炼者的形、神、意、气便会上升一个层次。

入境要义

自身的和谐、平衡、协调是入境的前提。自身和谐了,才能与天地和,与宇宙和。自身和谐了,机体的运动、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才能正常运行。入境的根本方法是身心放松,从外到内彻底松静,松为突破点。突破点找到以后,还须找到自身与大自然和谐的契合点,没有契合点,仍不能和谐。契合点便如太极之“种子”,或称根基。这个“种子”便是太极拳之阴阳互抱互转、互怀互变。根据笔者的实践与观察,大多数中老年人可以以二十四式、四十式或武当三丰原式太极拳为“种子”,长时间反复练习,使其动作逐渐符合太极拳要则,体悟阴阳相济,体悟开合、动静、虚实、刚柔、放收、拢托、露隐、正反、方圆、张弛、屈伸、俯仰、进退、顾盼等若干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如何检验修炼者是否入境?那就是要看修炼者是否达到扑逆迷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的境界。先贤们所谓的行云流水、风摆杨柳、行如猫步、身如翱翔之鹰等,正是这种入境的形象写照。比喻毕竟是比喻,只能帮助修炼者理解,修炼者不能仅依赖于此,真正入境需自己在练习中领悟,如同读书,“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入境法

现介绍三种入境法,供中老年朋友参考。

一、意念回环法:又名穴位回环。按体松心静要求,意念由涌泉沿腿外侧逆行――命门(呈U型)――肚脐,以腹中线下引――会阴――直线上行至百会――手臂外侧――劳宫――百会(直线)――会阴――涌泉。可以回环3次。

二、任督脉回环法:意念运行路线为(女子直接从会阴穴始)――会阴――脊柱中线――命门――百会――印堂――膻中――――会阴。可往回环3次。

三、观想法:想象自身轻灵,各个骨节已散;头部弥散,向四周散开向下松落;全身如水晶体,自身如游丝,如微尘,飘浮于空中。

在回环、想象中,会出现一些干扰障碍,修炼者可以不管,但不可放纵。经此几个回环,修炼者入境必然深入,自然恍然、天然之境均不期而至。

维境

入境后,修炼者即可画弧走圈,按套路要求运拳,一个套路打完,便可渐缓出境,回到预备式前状态。在整个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均要维持入境状态,因为修炼者初入静松之境时思维活跃,无关信息与有害信息就会趁虚而入,如不维护已入之境,清静拳境拳界便会毁于一瞬一念间,练拳效应也会前功尽弃。因此,维境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中老年朋友而言,不惑、知天命、耳顺等特点,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自控自制力似乎维境较入境容易,但因为历史的、现实的残留信息不断干扰,维境可能更难,因此必须对维境十分重视。

现介绍三种维境法,供中老年修炼者选择。

一、止观法。这里借用佛教概念“止观”,即使之止,使之观。止,为停止、止住;观,为返观、观照、内视。“止观法”意即一旦障碍出现时,修炼者自己应明显有所感知,并立即用“观”法使其停止。如何“观”?以有所依之法,依套路,依规矩,依规则,或默念动作名称、观想动作意向,或默想动作规则与要求,或意想引领点、观照点、契合点、力点、攻击点、开合升降点等,使心意归复于入境,不让其自由泛滥。

二、莲花念法。莲花是道、佛两家所信奉之圣洁、智慧、清正、纯美之物,其象征意义无比丰富、深厚。修炼者在行拳时保持荷塘氛围,使自身处于莲花妙境,意念中呈现荷花形、色、香,其境无比美妙,清气充足,浊气不入,可以加强、加大排解障碍的力度。比如打白鹤亮翅这个式子时,修炼者意象中呈现漫漫荷塘,荷叶田田,莲荷之清气四溢,一丹顶鹤于荷塘水面腾空而起展翅高飞,拳者心境、身形随白鹤展翅高飞,左右对拉拔长,左脚前踮,右腿合坐,身心舒展愉悦已入仙境。

三、骨点念法。修炼者运拳时自始至终视自身如一副骨架轻飘飘、松柔柔、软绵绵、轻缓缓,画弧走圈以骨节点引领、观照,相合相应,相转相接。如先动下身,以腰带胯、膝、踝三个骨点;如先动上身,以背劲源点(两肩胛点之横线中点)带肩、肘、腕,上下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久而行之,意味深长。

上述各法均为“有”法,或称有为法,是清静拳境之法。初级有为是无为的前提,而有为最终要被高一层的无为代替。这种久练后的层次变化会自动催化初级拳境升华到中级拳境,而有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正如《金刚经》偈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雾又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之举与方法也应似有非有、似无非无,是过渡而已,如此方为清静之境,如此已是佳妙,但并非极致。要达极致,必须过渡,至于如何过渡到第二境界、第三境界,其中奥秘,笔者后必有议。

上一篇:与大家共同商榷太极拳的呼吸方法 下一篇:走进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