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模式与布局研究

时间:2022-05-19 12:31:19

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模式与布局研究

摘要:通过对义乌市环城生态景观林的调查分析,探讨了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理念、地域建设难点,提出了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模式与适宜与实施的分区布局,以期为其他地区环城生态景妯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城生态景观林;理念;模式;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5303

1 引言

环城生态景观林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森林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城市周边生态和景观建设越来越引起当前各地城市建设的重视,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环城生态景观林由于其所处的地域特殊性,使其功能和定位介于生态林和城市公园绿化之间,如何把握环城生态景观林的风貌内涵与建设模式,业界仍然研究较少,国内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建设标准。根据义乌市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实践,对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特点、类型、建设模式等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同类型建设项目有所借鉴。

2 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理念

生态景观林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和美学原理设计与营建集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森林类型[1]。环城生态景观林地处城市周边,林地一般为防护林,以生态防护为主要功能。是一种介于防护林与特用林(风景林)之间的特殊林种。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范围逐渐扩大,单纯的生态防护功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确立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建设理念是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的前提。环城生态景观林应立足于建设美丽中国,以应对环境变化、服务经济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为宗旨,通过高标准、高质量地营造森林群落,优化森林生态格局,构筑林种、树种配置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森林植被分布合理、景观优美、家居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城市,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2.1 以人为本,优化城市功能

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要充分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衔接,与城市其他绿地形成系统性整体,并进一步优化其功能,构筑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协调好森林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建设好自然宜人的森林游览步道等设施,满足市民健身与文化科普的需求。

2.2 发掘地方特色文化,构建森林生态文化体系

加强建设区域植物资源与古树名木的建设和管理,挖掘地方山水文化、森林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构建具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3 生态优先,近自然建设

“适宜的顶极植被”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基本目标[2]。环城生态景观林要求相对粗旷自然景观,不同于城市公园。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好森林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力求生态优先,森林树种的选择应以乔木树种为主,构建森林植被的骨架,适当配置灌木、藤本及草坪地被植物等,形成复层混交、相对稳定的近自然的植被群落。

3 地域现状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区域地处义乌市江东街道,位于环城南路以南、南门路以西、黎明湖路以北,小地名为八面山。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边缘谷地多为旱地,最高点八面山海拔239.0 m。

建设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为79.0%,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丘陵青冈苦槠林分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马尾松林、柏木林)、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香樟林,马尾松、麻栎林)、落叶阔叶林(麻栎林)、竹林(孝顺竹林)、灌丛(茶园、杜鹃林),以及果园(梨树园)。植物区系属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区,阔叶树种主要有麻栎、化香、香樟、合欢等;针叶树种以马尾松林、柏木等为主;竹类主要有孝顺竹等。建设区域土地总面积88.5 hm2,其中乔木林地64.3 hm2,占72.6%,主要为马尾松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天然林景观较缺乏;灌木林地4.0 hm2,占4.5%;火烧迹地6.6 hm2,占7.5%;宜林荒山荒地4.0 hm2,占4.6%;废弃采石场2.2 hm2,占2.4%;旱地7.4 hm2,占8.4%。

4 建设特点与难点

4.1 建设难点

义乌市环城生态景观林工程设计主要难点在于:地块所处重要敏感区位,即为环城南路、环城北路、民航路三条环城路周边山体,是义乌市的城市入城景观窗口。品质效果要求高,但区块内地形破碎,采石场、裸岩边坡、火烧迹地等不同困难立地造林类型穿插分布,给景观效果的营造与体现带来极大困扰。

同时现状森林资源中针叶林景观(马尾松林景观为主)面积较大,疏密不均,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天然林景观较缺乏,林相单调,景观效果差,大面积的马尾松林与旱地不仅对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作用小,造成大量的养分通过地表径流流失,也极易发生森林火灾,遭受松材线虫病等侵害,造成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游憩保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诸多功能丧失。

4.2 建设特点

经过多次详细踏查现地,分析义乌市的社会经济特点与发展需求,以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等为指导,把人文生态纳入生态景观林建设,并把当前的森林减排建设、有害生物防治等做了有机结合,项目建成后八面山森林覆盖率达到98.6%,建设生态景观林1328 hm2,从而使八面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立起与景观优美、功能较完善、多层次的森林生态景观体系。

4.2.1 确立与国际接轨的自然设计理念,追求高品质、高要求

依据义乌国际商贸城市与国际接轨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项目建设采用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景观林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使项目区森林景观体系的质量和档次得到全面提高。

项目设计结合工程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义乌市城市发展空间的实际需求,以特定立地类型为基本单元,以完善项目区丘陵山地生态景观林的布局、结构与功能为中心,致力提高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增加珍贵树种榉树、浙江楠、红豆杉,提高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建设黄山栾树、银杏、无患子、枫香、乌桕、杜英彩叶森林;项目建成后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8.6%,并建立起景观优美、功能完善、多层次的与国家接轨的近自然森林生态景观体系。

4.2.2 致力提高困难地造林绿化整体效果

采石场复绿等困难地绿化,由于立地条件恶劣,一般现有技术措施多采用陡壁种草、藤本植物垂挂覆盖等生硬的办法,本项目建设则以近自然理念与技术,在地形重塑的基础上,进行植被恢复,并选择种植黄连木、杜英、枫香、乌桕、银杏、黄山栾树、木荷等,形成绚丽多彩、层林尽染的色叶彩林景观,技术先进,效果明显。

此外,根据工程区马尾松林面积比例大的现状,分别马尾松密林、疏林、火烧迹地等不同类型,以乡土阔叶树为主,分别设计不同的采伐强度和补植改造类型,合理确定造林类型、密度和观花、彩叶、珍贵树种,达到设计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与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相一致,更好地体现植被的地域性特色。

4.2.3 引入人文关怀理念,凸显设计生态文化内涵

发展森林资源的同时,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是建设生态景观林的出发点和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十报告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高度。生态景观林着力突出了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将森林景观建设与生态文化相结合,与珍贵树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传承悠久的生态文化,设计的公路边旱地景观绿化,在提高整个地块的生态效能的基础上部分种植观赏型果树,如石榴、杨梅、樱桃等,丰富整个景观的观赏及群众参与度。另外开辟部分区域用于党校学员开展认养种植活动,增强大家对于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设置游览步道,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让全市学生接受良好的绿色生态科普教育;促进城市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再造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文化与文化荟萃的人文生态的有机平衡,丰富了森林文化内涵,弘扬绿色文明,使森林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

5 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模式

5.1 保护式模式

建设区内景观价值较高,基本能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绿阔叶林、竹林等,可不必改造,采取必要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等保护措施,使森林不受放牧、采伐、采集等人为活动破坏。

5.2 补植模式

建设区内分布的马尾松林,或部分产量低的柑桔林、桃树林等经济林,为提高其生态效能和景观效果,增加树种组合和植被层次及季相变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应选用观赏价值高的优良阔叶树种进行林相改造。补植改造造林密度为375~900株/hm2。对马尾松林的补植改造应适当进行疏伐,伐除部分枯死木、风倒木、风折木、病腐木和观赏价值低的树种,疏伐的强度不得超过10%,疏伐须按年度分多次进行,并注意保护木荷、香樟等目的阔叶树种。

5.3 造林模式

为提高建设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生态效能和景观效果,区内的农耕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利用木荷、香樟、桢楠、等地带性森林景观建群种,引入相宜的伴生树种,营建常绿阔叶林景观;利用杨梅、银杏、枇杷等经济树种营造果树林景观。为提高近期内造林景观效果,景观林初植密度为1050株/hm2。

6 分区建设

建设区位于义乌市主城区所在的江东街道,处环城南路、南门路、黎明湖路之间,是义乌市重要的城市景观窗口。项目区的森林景观建设与义乌市森林城市建设相融合,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意义。项目区建设范围整体呈等腰三角形,根据项目建设用地周围的水系、道路、植被分布特点,环城南路地块的发展建设方向,为便于实施操作,将整个项目区划分为4个森林景观建设区段。

6.1 第一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西北部,环城南路南侧,南门路东侧,海拔85~200 m,面积约26.0 hm2。本区段地势南高北低,北侧有部分裸岩地和平缓旱地,东北侧为峭壁。南门路西侧山坡主要为火烧迹地,对景观与生态影响较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急需进行改造治理,是该区段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植物景观的塑造是环城南路北侧坡面体现红色景观,南门路西侧山坡以体现黄色景观为目标,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梨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对火烧迹地进行造林绿化,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并建设一条环城南路通至东侧采石场坡顶的作业道,环城南路北侧原有裸岩地周边土层瘠薄处,林相改造困难,应保留原有马尾松林,不做树种调整。

6.2 第二分区

本区段位于八面山中部,主要为环城南路南侧一带,海拔86~200 m,面积约23.8 hm2。现状地势两侧为山丘,西部低洼,有2个山塘。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马尾松林、灌木林等。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林、香樟、梨树、茶叶、葛藤、算盘子等。该标段呈南北两侧坡面,考虑到环城南路北侧现为红色系列景观树种为主,因此规划该标段在景塑造上以体现红色景观为目标,采用乌桕、枫香等树种,适当点缀白玉兰、红玉兰等观花树种,此外对原有马尾松林、灌木林等进行改造,对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成为壮观而富有特色的森林生态环境。环城南路北侧原有裸岩地周边土层瘠薄处,林相改造困难,应保留原有马尾松林,不做树种调整。

6.3 第三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西部,环城南路南侧,南门路北侧,海拔86~160 m,面积约14.8 hm2。本区段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两侧为山丘,中间为平缓坡地。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马尾松林、梨树林等。植物景观的塑造是环城南路北侧坡面体现红色景观,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梨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环城南路南侧公路边原有马尾松林,景观效果较差,规划对沿路边约30 m宽山坡面原马尾松林进行改造,种植红色景观树种乌桕,并适当配置榉树、红豆杉等珍贵树种。

6.4 第四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东南部,南门路东侧,地块南侧为市委党校、义乌中学。海拔90~230 m,面积约14.7 hm2,建设区现状北侧山坡以马尾松林为主,南侧有部分宜林荒山荒地和灌木林地。该标段在景塑造上以体现黄色景观为目标,采用银杏、黄山栾树等树种,适当点缀白玉兰、红玉兰等观花树种,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果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对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美化整体生态环境。

7 结论与建议

7.1 设计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相关要求

义乌市已按设计开展建设,种植名优适生树种,建设生态景观林,完成了主要示范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大片结构稳定、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城市生态屏障和背景林,使整个城市山林及入城口景观面貌发生很大改观,林业生态及景观、文化效益初步显现,达到森林资源增长和城市品质的提升,为浙江省及周边地区后续的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提供了样板和较好的示范作用。

7.2 后期技术跟进是建设效果的保证

由于生态景观林建设地块很多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提升的,在不规则的地块如何补植满足自然与景观要求,一般的营造林施工队伍往往技术力量不足,需要设计部门技术人员进一步跟进,从而保证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韦新良,何 莹.生态景观林景观效果构成特性定量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6):181.

[2]王 翔,金祖达.生态景观林建设指导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1(3):64~65.

[3]张 伟,张宏业,祝炜平.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5) .

[4]李振雷.对亚布力林业局发展生态景观林的几点思考[J].林业勘查设计,2015(3) .

[5]李 浩,王卫文,杨红梅.基于粗糙集的广州木本绿化植物配置模式评价因子分类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7) .

上一篇: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 下一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PC区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