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导师制”的管理智慧

时间:2022-05-19 11:12:16

溯源“导师制”的管理智慧

春节长假在走亲访友之隙,翻阅《人力资源》第二期,看到其中“专题”对导师制的全方位解读,颇受启迪。由此也感叹国人本应具有导师的传承基因,却为何在企业管理中念起西方之经?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导师制起源于西方,并且由大学走向企业,光大和兴盛于世界各地。然而对照导师制的特点和要素,发现这或许只是个误会。我国的诸多先贤早已创建并践行了所谓的“导师制”,而且理论完备、成果丰硕,与其引颈“向西”,不如拾回自信,或者会有意外之得吧!那么,我国古代的先贤智慧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导师制精髓呢?

师道尊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以“道”而存,师没有了“道”,即不成其为师。这个“道”,应该就是知识、智慧和道德,即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人对老师有着近乎迷信的崇拜,从帝王到平民百姓之家,莫不如此。明朝神宗皇帝在学习时,误将“色勃如此”的“勃”念作了“背”,他的老师张居正厉声纠正,据说神宗被吓得“面色如土”!荀子认为:“君师者,治之本也”。他告诫统治者:“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故而从古至今、从上到下,中国人的尊师观念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不然,无数战火与磨难中,孔府孔林却保存如此完好,也绝非偶然!如此说来,似乎有些爱走极端的中国人走上了盲目尊师的另一个极端,非也!一方面将师尊为五伦之一,倡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另一方面又提出能者为师、德者为师的主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更进一步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看法,即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有“道”,就可以是老师。这方面先贤亲自示范,孔子甚至以七龄童项橐为师,用实际行动诠释既要尊师,又要有“人无常师”的观念。其实是倡导了亦师亦父、亦师亦友、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在这样浓烈的师生感情中,“亲其师则信其道”的理想才有完全实现的可能。

有教无类

人本来是“有类”的,比如人有愚贤之别、勇懦之异,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或缩小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无类”。这是教育的结果,不是教育的前提。孔子首先提出并实践了这个理念。“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就是说无论贫富贵贱和智愚,只要带一束“干肉”作为学费,有志于学,都可以收为弟子,加以教诲。这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教育创举,一改此前学在官府,只有富贵子弟才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现状,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首次提出了教育平等的观念。故孔门弟子众多,成分复杂,既有权贵子弟如孟懿子,又有贫且贱的颜回、仲弓,甚至有曾为罪犯的公冶长;子路本是个身披野猪皮、头插公鸡毛的不良少年,《史记》说他曾经“陵暴孔子”,孔子不以为怪,反而对他善加劝诱,使之拜孔子为师,渐渐走上正途。端看今日,当寒门子弟无力承担高等教育的费用、当企业中的深造变成少数人的专利时,我们是不是该反省呢?在导师制的应用中,作为“学”的一方,一定是看起来存在某种培养价值,若是子路、公冶长这类人物,在今天不一定能得到任何组织和导师的正眼相看,这大概也是今天一些行业和领域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紧缺、大学中数十年少有杰出之士的原因之一吧!理想的状态是,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有一名“导师”,而他所从事的和所学的,恰恰又是他所感兴趣的,这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特点不同,课堂式的统一灌输显然不如一对一的因材施教。墨子就曾提出“能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而义事成也”的教育主张,他根据每个弟子个性、爱好和志趣的差异,挖掘其潜力,分别施加教育。这正是导师制的精华所在。孔子亦同样如此,不同的学生问“政”、问“仁”,他回答的内容不同,就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而非今天随处可见、非此即彼式的“标准答案”。战国时的吴起初拜曾子为师,曾子恶其母死而不归丧,认为此人不适合习儒,将之逐出师门;后吴起果然干起了杀妻求将等丧心病狂的事情来,最终落得个死于非命的下场。曾子认识到了自己无法教育此人,一个学习儒学的人竟然连母亲死了都无动于衷,这令有信仰洁癖的曾子无法接受,逐出吴起的决定虽不圆满却还明智。只怕在导师制的掩盖下,今天不知有多少勉为其难、互不接纳的师生呢!

一个人不成器,第一是父母有责,第二就是老师了。赵括以父为师,他的父亲赵奢显然责无可推;他明知道儿子不适合习兵,却没有阻止,至少没有阻止成功,弄得赵括自以为天下第一,长平一战竟致四十万赵兵被坑杀;倘使赵括习文、习医,或者哪怕不学无术,又何至于此呢?故天下也有很多子弟实实是毁于“庸师”之手呢!号称有鬼神不测之机的鬼谷子,他使范蠡、吕不韦学商,苏秦、张仪学纵横术,庞涓、孙膑学兵法,作为“狼文化”教育的始祖兼超级大师,鬼谷子确也算得上是因材施教,也确实培养了一批风云杰出人物,但若是真的预测到了庞、孙二人下山后必有一场恶斗,又何苦生灵涂炭之余,弟子又一死一废呢?导师喜欢炫耀自己高明的毛病,至今香火鼎盛、历久不衰。在导师制的实践中,我们往往是根据专业或岗位来安排导师和学习内容,个人几乎无从选择,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实行因材施教,成效究竟如何与组织文化、内部体系有着很大关系。

启发式教学

应该说,这种教学方法是孔子首创,即所谓“循循然善诱人”。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学生要先产生疑问,老师才能加以指导,不到他百思而无解,老师不去引导,不到他要说而说不出,老师就不去引发。孔子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孟子也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诱导释惑,他把孔子的“阙疑”精神又推进了一步。所谓学问,半学半问。王阳明在与弟子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半就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模式。如弟子陆澄问有人怕鬼怎么办?阳明先生则反问说,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又说这个“怕”是心邪,“非鬼迷也,心自迷耳”,一语道破了提问者的迷思。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然而,现实中这种徒对师的质疑往往会招致师的反感,中国人极强的面子意识会让师觉得颜面尽失,从而影响师徒关系。清代大学者戴震在学习时就《大学》的内容向老师提出质疑,老师竟然不能答,不过这位老师没有恼火,而是说了句“此非常儿也。”可惜这样的事例太少,我们习惯了对老师的盲从,故而常有一代不如一代之叹,创新和创造力不足的问题在大学、企业乃至各行各业普遍存在,这不是导师制的过错,是文化和引导的问题。

言传身教

我们常说身教大于言教,一个说一套做一套的老师,是不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柏拉图一生对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学问人品崇敬有加,师生间亦师亦友,他根据与老师的二十五次对话,写出了《理想国》。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他无论是为官、教学还是周游列国,终其一生都是在践行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一方面他和学生亲密如父子兄弟,另一方面在从事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政治理想,在齐鲁之盟中挺身而出,不畏强齐,诛杀齐国优倡,维护了鲁国和鲁君的尊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和理想化的描绘师生关系的画卷啊!可惜的是,一切无德无能、大奸大恶之人,也多少是其老师教化的产物。残暴如黄巢之流,非但杀人如麻,而且变态到以人肉为军粮,即便此等恶魔,当年也定有个之乎者也、忸怩作态的老师吧?随着我国教育产业化的持续发酵,一些不适合做导师的人成了导师,一些不适合做学问的人成了博士,师生间的功利化、庸俗化倾向愈发显现,导师们脑满肠肥之余兼又钱包鼓鼓,这样“身教”的后果又会如何呢?

虽然我国古代的“导师制”实际上已经相当成熟,但精髓并未被如今企业所体悟和吸纳。当下一些企业把导师制当成舶来品而加以临摹,做了许多表面文章,终因效果不好而放弃。其原因是导师制作为一项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与其他系统协同一致,才可能发挥最大效用。导师制的精髓实际上在于,通过导师的“身教”与“言教”,使技能和企业文化潜移默化于学习者的身上,最终造就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与其说导师制是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传承,是组织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导师制在应用中有成效,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支撑。企业是否具有健康向上的学习型文化特征,是导师制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在我国,官僚文化仍是我国有些中、大型企业的一种特殊文化。管理者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力,往往没有意愿在企业内部鼓励知识共享。而小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忙于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塑造。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普遍无法培育出创新、开明、共享知识、共同进步的企业文化,而这样的文化氛围正是导师制所必需的土壤。

二是导师称职。德鲁克认为,真正的老师有两种:一种是天赋型的,教育是其天赋才能;另一种是方法型的,有一套人人适用的学习方法。只有二者结合,才能造就伟大的老师。我想,这其中应该还有个导师品德的问题,除此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想而知,在企业中这样的导师极其难得,要么只是对自己的简单克隆,最终还是成了传统的师徒关系,要么流于对学习者的放任,任凭其自生自灭。

三是制度保障。对参与导师制的双方如何评价和激励,最终达到师徒双赢,这个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导师制成败的关键。

四是师徒契合。一般来说,师徒多半是由企业进行“拉郎配”,那么二人之间的契合性如何,就成了影响成效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部门应事先研究每个人的性格和经历特征,尽可能使之符合实际,同时应建立调换机制,发现确有不合适的双方,可以进行重新调换。

五是关注过程。导师制显然不是传统的师带徒,也不是简单的内部培训,断乎不可以举行完拜师结对仪式便以为大功告成。关注过程,是确保成功率的重要保证。比如目标明确与否,方法正确与否,沟通顺畅与否,双方关系融洽与否等等,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

总的看来,我们的祖宗先贤们早已创造并践行了远高于今天导师制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而今我们却落得拾人牙慧尚且不得其法的窘境,这不仅仅是管理的悲哀吧!

上一篇:屋面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相结合的施工技术探讨 下一篇:印刷行业电商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