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上口的启蒙读物

时间:2022-05-19 07:57:12

朗朗上口的启蒙读物

原文呈现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开栏寄语

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早期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0~13岁是人一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90%的记忆力已经形成。那么在0~3岁这第一个关键期里,父母该做些什么呢?父母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反复诵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孩子的自然喜好。但是,给孩子诵读什么好呢?无疑经典篇章是首选,诵读经典能达到学习语言、增强记忆、提升素质、奠定人文底蕴的综合目的。有的家长可能担心,那么小的孩子,他们能理解这些经典吗?他们可能一时理解不了,但是孩子却能记住经典当中提及的各种故事。因此,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形成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一起诵读经典,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增进了,是很好的亲子活动。我们设置这个栏目,目的就是给家长们提供一些早期教育的素材,让你和孩子的互动更轻松,更有斩获。

在此,我们为大家选择了《三字经》。《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共一千多字,其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其文章形式是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既是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于是家家相传,最后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历久不衰。自南宋以来,《三字经》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

父母教案3步走

第一步 大意解析

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人们的差异越来越大。因而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教育孩子做事要专心致志,要有恒心。

第二步 说说道理

大多数的人都是善良的,这个世界上总是好人多。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长大以后做一个好人,那就要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话;懂得体谅父母,关心长辈;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要谦让;有好的东西应该先给别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帮助他,并且帮助别人不能要求回报。小朋友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三心二意是不对的。

第三步 讲讲故事

古时候有个很有学问的人叫孟子,他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有一次,孟子学习不努力,从学堂里逃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好在家里织布,看到儿子逃学回来了,非常生气,就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严厉地说:“我每天都在家里织布,我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不停地织,一条一条的纱才能织成一寸布,再不停地织,一寸一寸的布才能积累成一尺一尺的布,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的,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所成就。你现在这个样子,就像是我剪断的布匹一样,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毫无用处了。”听了母亲的话,孟子从此发奋读书,再也不逃学了,最终成为了一个大学问家。

五代时,有一个人叫窦燕山,遵照圣贤的教诲来教导自己的儿子,最终他的5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声名远播。这两个故事都说明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郑老师提醒

首先把道理讲给孩子听,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恰当的情境下给予孩子及时的提醒。现在的孩子在先天的智商方面没有太大的差距,但为什么到了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成绩上会有很大的差别呢?有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归根结底是小时候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比如我们现在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一边在搭积木,一边还在看电视节目,或者一边看故事书,一边又在吃饭等等,再联想到现在的中小学生,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功课,一边打电脑一边做功课,或者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功课,这跟小时候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是很有关系的。所以,从幼儿时期就培养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这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最伟大的身体工具:手 下一篇:故事“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