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包头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与塑造

时间:2022-05-19 07:22:40

论包头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与塑造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设施,人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的狭隘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某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文化特色正在消失,出现了千城一面、景观趋同等现象。因此,城市文化建设必须把强化城市特色作为首要因素,本文以包头市为例,探索城市文化特色的培育和塑造。

一、城市文化特色的特征及其意义

城市文化特色是指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并且是长期以来由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城市文化特色是由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作用并长期积淀和现实创造的成果,这种成果不是与其他城市共有的,而是一个城市所独有的,是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相区别的标志。

1.地域性

城市文化特色各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它的地域性。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特色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在古代,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很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文化特色的差异性。城市文化特色的地域性不仅反映为城市之间的差异,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也有所表现。不同时期建设的、承担着不同职能的、不同民族聚居的街区背后,均蕴藏着各自的文化内涵,并从多方面显示出各自的特征。

2.承传性

文化的承传是文化积累的主要手段。文化是人类把从生产、生活中得到的经验、知识和创造成果能动地代代相传,并不断完善,加以新的成份,使文化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城市是文化承传的主要载体。这就要求城市必须继承留存下来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延续并发展城市文化。

3.凝聚性

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过程也是城市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市民的价值准则、审美情趣、伦理观念等要素相互作用与整合的过程。从这点上说,城市市民的文化心理实际上已经是城市文化特色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文化特色对于市民的凝聚作用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十分强大的。可以说,对于一名在外的游子,最让他魂牵梦绕的往往是其家乡城市的文化特色。

4.熏染性

环境艺术与人民的接触最广泛,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与建筑,小到小区里的花卉与雕塑小品,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性情和思想。城市文化特色无时无刻不通过市民的感官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至于风俗礼仪、民间艺术、饮食习俗、俚语方言等方面就更是如此。城市文化特色在许多方面已经成为市民心理上的依托。

5.规范性

城市文化特色一经定位,就能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特色是确定建设风格与样式的主要依据,它可以减少在这些方面许多无谓的争论和犹豫,大大降低成本与节约时间。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文化特色也是主要的考虑依据。

6.变异性

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恒定性,从而使优秀的文化世代相传。但是这种恒定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文化的变异性则是绝对的、必然的。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文化的形态、结构以及表现形式都会发生变异。文化的变异过程有的是剧烈的、突发的;有的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其中更有些变异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可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进步和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发生变化。正确利用文化的变异性,可以进行城市的特色创新,不断激发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二、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

城市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文化特色定位问题,没有准确的文化特色定位,就谈不上城市的个性化与未来的发展战略,谈不上城市品牌的塑造。城市区域经济学家帕斯卡尔・马拉加尔说:“将来对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区别他们的标志是城市而不是国家。城市主题已作为全球一体化经济条件下,城市参加竞争的重要手段。”

城市文化特色定位,就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适应性、原创性、差异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化主题,即城市的“灵魂”,它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城市文化特色定位越突出,城市的影响力就越大:城市文化特色定位越鲜明,城市的增值潜力越强。有了明确的文化特色定位,也才便于确定城市的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和产业定位等。

一座城市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特色主题文化定位,这个城市才会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像维也纳定位为“世界音乐之都”、巴黎定位为“时尚之都”、日内瓦定位为“会议之都”、香港定位为“动感之都”、成都定位为“休闲之都”,都大大增强了城市竞争力。

三、包头的城市文化特色定位

包头是一座内敛与奔放交相辉映、现代与历史相得益彰的塞外文化名城,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上起新石器时代、下经汉、庸、宋、元等无数跨越千年的阴山岩画;有建于公元前300多年前的赵长城、有蒙恬“北却匈奴八百里”后兴建的秦长城、有汉武大帝为避匈奴而修的汉长城、有堪称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杰作的金界壕遗址:有北魏六镇之首的怀朔镇遗址、元代敖伦苏木古城、麻池古镇和燕家梁遗址;有建于明代,召、城合一的美岱召,有位于大青山深处、规模宏大的五当召,还有建于清代的梅力更召、昆都仑召、包头召、吕祖庙等,这些不同源流的宗教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喇嘛教、天主教在这里和平共处,繁衍生息,包头不经意问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文明奇观。包头的文物遗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在怎样的环境中不断进行融合、交流、壮大。包头市现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得到有效保护。风土人情皆文化,包头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蒙古族民歌、蒙汉融合的漫瀚调、在内蒙西部区号召力极强的二人台、以及大秧歌、高跷、小车会、跑旱船、抬阁、脑阁等民间娱乐形式,共同构成了包头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一部分。

纵观包头的历史,康熙之前,包头是游牧民族的集萃地,草原游牧文化为主体,美岱召就是草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从康熙到民国时期,包头由于地处西北的门户位置,成为重要的茶马商贸重镇,我们常说的走西口,实际上就是走西口外的包头,很多旅蒙商的在此汇聚,形成了包头特色的旅蒙商文化,比如包头的复盛西巷就是旅蒙商文化的重要遗存。建国之后,一批大型工、矿企业落户包头,也带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开发者建设者,从而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工业文明。因此,包头的城市文化特色定位应 该是一种融“民族文化、草原文化、西口文化、工业文化”为一体的新都市文化。

这种四位一体的新都市文化在包头的城市建设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一是民族文化寓于城市建设之中。包头座落于内蒙古高原上,具有干燥、冬寒夏热、风沙大的高原气候,以草原、沙漠为特色的地貌特征,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包头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塑造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景观,如座落在连绵起伏的大青山深处的塞外古刹五当召,就是蒙、汉、藏三种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民族特色文化的最好历史见证。

二是草原文化渗透到城市建设之中。包头将草原文化元素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如赛汗塔拉公园将草原文化充分发挥,其以草和灌木为主,建设内容主要以蒙古包、牛羊、牧草为主,体现蓝天、白云、草场、牛羊的草原风情,作为城中草原融入包头城市建设之中。

三是西口特色文化寓于城市建设之中。包头文化的发展史是包头经济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发展史,因此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文化。东河区的古建筑如转龙藏、吕祖庙、清真寺等就是具有包头地域特色的建筑群落。

四是工业文明精神渗透到城市建设之中。如城雕“三鹿腾飞”是包头市作为“鹿城”的象征,座落于建设路与钢铁大街的连接点,是包头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包头精神象征。

四、塑造包头城市文化特色的建议

(一)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尊重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正确认知和发掘城市文化特色。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乡土建筑乃至传统城市格局等,都应在规划中予以重点保护。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动力。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体现到城市规划的各层面,通过规划传承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保留区域文化的差异,保护城市文化多元性,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割裂。同时应强化对规划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提高规划的权威性,避免城市规划随意改动、难以落实的现象。

(二)大力挖掘、传承、利用文化遗产。包头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不足和其他客观原因,有二十多处文物古迹在经过第三次文物普查后发现已经消失,形成新的历史空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如此,许多民间具有少数民族鲜明特色的民族生产工艺濒于灭绝,民间绝技更是在缺少挖掘的背景下,随着绝技持有者年龄的老化走向衰亡。例如达茂旗蒙古族的擀毡技艺具有很强的茂明安部落的特色,在当地流传久远,具有很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但是这项技艺最基本的原料、加工成本,展示费用无法落实,而技艺人根本不具有承受能力,更何况后期的资料留存、传承人的生活保障等费用。诸如此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再不保护,将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消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市政府目前已经出台的《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基础上,应建立完善的保护细则,力争立法。同时政府要加大专项挖掘、保护经费的投入,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同时,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文化遗产,将传统的精华融入现代文化的塑造中。

(三)强化城市公共文化功能设施。包头市作为拥有240万人口发展较快的较大城市,再加上带状分布的特征,群众性文化功能设施少之又少,且较为落后,已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娱乐需求,为此,我们必须在图书馆、书城、博物馆等文化载体的数量和提档升级上下功夫,并要在加快高档次的科技馆、书画院、大型游乐场所等群众设施的建设的基础上寻求数最的突破,方便各个旗县区及农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挖掘历史遗迹的相关信息,扩展其文化内涵,恢复和扩大一批古代名胜,再造优秀的文化景观。目前,包头的文化景观缺乏可观性多数原因是文化内涵少。附加信息少,景观单薄,所以不具备开发价值。包头的旅蒙商文化底蕴很深,但过去的一批老字号,老街在城市改造中几近消失,令人遗憾,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进行再造,重现其历史文化风采。

(五)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精品。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末,先后创作了大型戏曲《北国情》、漫瀚剧《契丹女》等大量草原文化和黄河农耕文化交融的艺术精品。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出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在去年举办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二人台艺术节的基础上,应将二人台艺术节固定化,发挥土右旗作为“二人台艺术之乡”的优势,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努力办一届组织到能,节目优良,群众满意的高质量艺术节,推动二人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

上一篇:《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中两“原则”值得商榷 下一篇:专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