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逆袭,是因为操心老妈对成绩置之不理

时间:2022-05-19 01:54:10

女儿高考分数一出来,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很意外。

从小到大的中等生,一路普通学校上过来,除了半途而废的英语和奥数,没正经上过什么课外班,从小到大开家长会,我都是低着头,等老师表扬最近学习有进步的同学时,才抬头看看有没有女儿的名字……

女儿怎么能从当时中考的区7000多名冲到高考时的市100多名呢?按照流行的说法,像她这样的不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吗?除了高考改革拿掉难题、怪题的客观原因,这个一直自嘲为“学渣”的孩子难道是一夜变成“学霸”的吗?

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女儿小时候一直是个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孩子,烦恼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的。因为班里大多数孩子都在上课外班,像她这样就靠课上学习的孩子慢慢感到吃力了,也慢慢体会到学习成绩关乎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笑容没那么多了,小学毕业前,她居然会担心地问:“妈妈,我有学上吗?”

初中的逆反期,女儿学业大幅下滑,最后考上的是第八志愿的高中,如果我们报志愿再乐观一些,就可能没有高中上了。拿到成绩那天,她伤心地哭了一场,那时我的心情很沮丧,也很失望,觉得她三年后能上个普通本科就不错了。

现在回想起来,女儿上初中那三年,我管得最多,最费心,也是我最痛苦的三年,情绪关键词基本就是:忧虑、抱怨、纠结。

那时我不明白,既然没有人能用忧虑使寿数增加一刻,谁又能用忧虑使孩子的分数增加一分呢?抱怨其实相当于诅咒,不明白纠结的后果只能是痛苦,只能使亲子关系越来越恶性循环。

当我们不满意孩子的表现、分数和成绩时,很难不焦虑、不抱怨、不生气,而这些负面心态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孩子天生就会观颜察色、听音读心,像雷达一样接受父母内心真实的信息,咱们的焦虑、抱怨和生气就会转化为一种不被信任、不被欣赏、不被肯定的压力。

接纳、相信和祝福孩子,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从我得到的周边朋友的愿望统计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父母对孩子的愿望,第一高频词是健康,然后是平安、自信、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最好的自己……

父母的愿望清单里,没有考试分数,没有成绩排名,没有学历!

回到我女儿的故事上来。

女儿上高一时,报社安排我上新闻版的夜班,下午四点上班,有时半夜下班,有时天亮前下班。

生活规律和孩子正好反过来,时间和精力也不够用。这下我这个管控型的母亲不得不放手,不得不努力把原来每天的忧虑、纠结和抱怨,变成对孩子的接纳、相信和祝福。

接纳她,不管她成绩好不好都是我的女儿,不管这世界如何评价她都是我最亲的宝贝;相信她,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想学习好,都想成为父母的骄傲,相信孩子会力尽所能;祝福她,把担心抱怨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盼着孩子好”的正面情绪,相信孩子是上帝所赐,只是借着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并不属于父母,我们只能尽做父母的本分,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我开始转念,孩子慢慢地发生了转变。虽然离我心目中刻苦学习的好学生还很远:高一时她竞聘上了学校杂志社社长,成天忙着编杂志,直到高三别的同学都放弃了,她还在坚持;高二忙着拍微影,担任张罗拍摄场地、摄影器材、道具、演员等杂事的制片……

在我看来,这不都是玩儿吗?跟高考有关系吗?能帮助你上大学吗?

到了高三,人家在书桌上贴了一张标语:高考,我要发飙了!

我心想,别人苦学了十一年,你才开始发飙,行吗?

不管行不行,我都不得不完全放下焦虑,让孩子为自己负责。那段时间我的同事陈中原老师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他儿子高中时是上清华大学的苗子,高二时发起全国中学生网页设计大赛,整整一年沉迷其中。

校长、教务主任和班主任急了,一起来找家长,希望大家一起做孩子的工作。陈中原老师说:“孩子可以有考上清华的体验,也可以有考不上清华的体验;可以有一次就考上大学的体验,也可以有考几次才考上大学的体验。上清华并不是人生唯一的路,他自己坚持要做的事情,我支持他!”

后来陈老师的儿子果然没有考上清华,但他在高二的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现在从事IT行业,干得非常得心应手。

这就像两个人合力抬一桶水,初中的时候我不停地提醒女儿要走稳、水面要平、要留心脚下,结果水桶离我越来越近,学习仿佛成了我的事情,她好像是为我学的。

现在我不问了,水桶慢慢地滑到她那边,逐渐成了她自己的事情。包括后来当她宁可放弃十分的高考加分也要报考外地的大学时,我明知很可惜但也支持她;当她决定离开北京去台湾上大学时,我心里明明不舍也支持她,因为我想起了我对老天爷要的三个愿望:我希望她善良正直、身心健康、积极乐观,只要能成为这样的人,到哪里上大学都一样。

父母的爱和尊重比物质付出更重要

那么高中三年我这个当妈的管什么呢?

每天晚上十一点必须睡觉,写不完作业到点也必须关灯;每天早上要吃丰盛的早餐,有水果蔬菜、肉蛋奶和坚果,吃得好才有能量上一天的课;每天分担家务劳动,三间屋子每天扫地、拖地,每天遛狗,高考前一天也不例外;从洗手间洗漱出来要把地上掉的头发绕起来,用过的洗手台要清理干净,睡觉前头发要吹干……

一句话:只管生活不管学习,考上什么大学是她的责任,她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的责任。

她在母亲节给我寄来的明信片上写着,“谢谢您充分尊重我的选择,让我考来这里,我一个人来台北真的长大了许多,也在学着管理时间和钱,努力变成您一样优秀能干的人……”

她的话让我知道,孩子感谢的不是父母物质上的付出,而是对她充分的尊重。这尊重流露出的信任,让她有力量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让她有信心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她的话让我知道,家庭教育就是人生的起跑线,父母的爱和尊重才是孩子心底最渴望的起跑线。

未来的竞争力已经不只是知识

女儿的转变让我深深明白了:不要等到孩子上了高中才开始转变心态,也不要被“成绩不理想就是学渣”这样的谎言所蒙蔽。

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不是竞争力,对知识的好奇、渴望和学习能力才是竞争力。孩子未来面临的职业环境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幸福与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核心。

不要把眼光盯在知识学习上,每一年都有25%的知识被淘汰,未来的主人翁第一要有感性的思考力,第二要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第三要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让自己不管是否成功都能幸福。

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的主人翁需要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会玩、能找到意义感。也就是说,未来的成功人士,不是会走路的书架,而是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小追求的人。

上一篇:原来我们是这么的不重要 下一篇:“天才少年班”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