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歌赛的得与失

时间:2022-05-19 12:55:00

两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被公认为国内声乐界受众面最广、最为知名的高级别权威赛事之一。大赛从1984年创办以来,到2010年已经举办了14届,为中国歌坛输送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与音乐作品,堪称我国人民群众期待的一道文化大餐。但是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青歌赛的收视率受到极大冲击。面对这种形式,大赛的组织者进行数次改革,以期再创辉煌。但是这些新举措却使作为主角的参赛选手们疲于应付。对央视而言,青歌赛已由选拔人才的初衷逐渐向重视收视率和娱乐大众靠拢,这和选手对青歌赛专业性的要求越发相悖。而随着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舆论媒体的导向,再加上央视的约束监督,评委的角色也由最初的高高在上、受人尊敬,变为现在的言论谨慎、打分患得患失。国内舆论界对于青歌赛在说法上也是莫衷一是,客观的评价与建议相对很少。所以,如何协调解决组织方、参赛选手、评委、媒体和观众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这些矛盾得以解决,是决定青歌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央视导演朱彤写过一本有关青歌赛掌故的书。该书的标题很讲究,曰《梦开始的地方》。笔者认为这句话概括了所有选手的心声。不知从何时起,年轻的歌手们已经把青歌赛看作是实现自己人生抱负与梦想的舞台,是可能让自己一举成名的起始点。在鲜花与掌声中陶醉,在镁光灯与菲林的闪烁与穿梭中踌躇满志。为了实现这一人生理想,每届比赛都会有数量可观的歌手们从精神与实体的全情投入中痛并快乐着。从第八届大赛起,由于团体赛的加入,使得各地域和文工团的筹备工作也极其慎重起来。每到全国复赛的前半年,各分赛区的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就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了。所以,在这些先期的选拔中,歌手们往往要经历数次的残酷比拼,最终名列参赛队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几番PK中杀将出来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这些选手都是成功的。对于参赛团体来说,选拔出好的选手是这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代表队能否在大赛中排名靠前,其价值并不仅仅是单位团体的脸面问题,它更是一次综合实力的大比拼。因为六七十支参加复赛的代表队只取前二十支参加团体决赛,这就要求选手所在团队的综合实力必须很强,如果代表队里有一位选手在复赛里个人成绩排名倒数,其他成员成绩再好,全队也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当然,央视为了避免好歌手被提前淘汰这种情况,特意把未进入团体决赛的选手们,分唱法再取前五名进入团体赛(第十二届改为前十名),但对于歌手而言,打道回府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比自己个人成绩排名低的选手在倾情演唱,还是太残酷了。

众所周知,残酷的比赛要求选手具备超凡的演唱功底。但除此之外,参赛作品的质量是能够左右成绩的又一重要因素。央视为了保证播出时间的充裕而严格规定了四分钟的曲目时间,超时一秒也要扣除相应的分数。但是许多选手,尤其是美声、民族、合唱这几类选手在选择曲目时捉襟见肘,因为这几类唱法在四分钟以内的作品在难度上大多不是很高,所以无奈之下,选手通过删减一些唱段与伴奏来缩短作品整体的速度,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致使作品被删减得支离破碎,破坏了其原有的构造与内涵,无法全面体现原曲的风格意境;而在创作歌曲方面,有一点值得思考,就是真正能够脍炙人口、流传于世的好作品很少出现。其实作曲家们也有苦衷:写出的作品既要在难度上体现歌手的演唱技巧,又要在旋律上讲求琅琅上口,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对比央视青歌赛赛制,(除了最终金、银、铜奖的角逐赛)一轮比赛就唱一首歌,这对于在专业技巧方面很成熟的选手发挥全部能力是有困难的。如果规定上是唱两首歌,评委正确判断歌手程度的把握性就会大大增强。但是青歌赛的转播时间对设置两首曲目的确很困难。所以在这种制约下,观众很难找出曲调简单的可以口口相传的作品也就显而易见了。

从1998年的第八届青歌赛开始增加的综合素质和音乐知识考题这一环节,吸引了大批原本对声乐比赛不感兴趣的电视观众,但此环节的增加却屡次成为参赛歌手的梦魇。其实面对考核综合素质的五花八门的百科题目,每个人都会有知识盲点,所以在选手答不出时也不用大惊小怪。从行动上来说,选手们能够正视青歌赛的要求,努力地去复习这些文化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自身文化素质的检阅和提高。

评委,是最能体现青歌赛所标榜的公平、公开、公正的特殊群体。能够成为青歌赛评委,首先说明文艺圈内外对其价值的认同度,同时也是广大媒体和观众客观地再次印证其专业价值与社会身份价值的重要机遇。在大赛中,观众面对评委时的心理状态,和平时欣赏其在舞台上的演唱或聆听他们的音乐作品时是不一样的。当艺术家们在评委席上出现问题时,观众不会再去宽容他们,而是用一种参与的心态主动去思考对照,并且希望这些专家对自己的疑问能够做出满意的回答。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与专家评委的平等对话,更是自身审美与专业思维方式的精神碰撞。

每届比赛,媒体和舆论界都会进行系列的跟踪报道和评论。大到央视的每一项改革得失,评委打分的公平公正与否,小到选手们台前幕后的八卦故事,都在媒体关注的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青歌赛的几大构成体――组织方、参赛选手、评委、媒体和观众,他们都会从不同方面去影响青歌赛的发展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求同存异,推陈出新,让青歌赛的生命力继续下去,是值得各方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建议组织机构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不改变大赛专业性的同时,加强市场调查,探索建立科学的比赛机制和程序规则。

(注:此文系黑龙江省文化厅2010年艺术规划课题成果,课题名称:《关于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如何与时俱进、延续辉煌之思考》,课题编号:10B063)

参考文献:

[1]朱彤.梦开始的地方[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7.

[2]毕海燕,国华.从文化的层面看“青歌赛”[J].人民音乐,2006.9.

[3]艾君.从CCTV青年歌手大赛诞生看开放后文艺市场的变迁.人民网,2008.1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用舞蹈架起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下一篇:体验与表现:歌剧表演艺术经典论争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