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时间:2022-05-19 12:51:08

饶平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摘 要:利用饶平气象站1960~2014年的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饶平县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关键词:日照时数;变化特征;饶平

中图分类号:P4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2.1.1 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

20世纪60年代平均日照时数最多,达到2227.0h,平均日照时数最少的是80年代,为2087.5h,比60年代少了139.5h,仅是60年代的93.7%,90年代、2000~2009年和2010~2014年的平均日照时数较为稳定,分别是2157.0h、2192.0h和2172.3h。

2.1.2 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

饶平县近55年日照时数平均值为2162.1h,日照时数最多的年份是1963年,达2686.4h,最少的年份是1960年,只有1805.6h,2者相差880.8h,占55年平均值的40.7%,足见其振幅之大。

2.1.3 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

春、秋、冬季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秋季减少得最多,倾向率为-2.48h/10a,春季次之,倾向率为-2.22h/10a,冬季减少得最慢,倾向率为-1.64h/10a;夏季日照时数则呈现增加趋势,倾向率为6.37h/10a。由此得出,近55a饶平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

1960~2014年饶平县日照时数夏季最多,占年日照时数的58.4%;日照时数最少的是春季,占年日照时数的11.4%;秋、冬季分别占年日照时数的17.4%和12.8%。

2.1.4 日照时数的月变化

饶平县月平均日照时数在55a内有1个渐变过程: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为260.1h,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为116.6h,二者差值多达143.5h。

2.2 日照时数变化周期分析

2.2.1 日照时数的年周期分析

1960~2014年饶平县年日照时数存在26~30a的年代际周期震荡,在这个尺度上明显经历2次正负震荡,有准4a、7~9a、12~14a的周期震荡,这3个周期震荡都基本贯穿整个时段,具有全域性。

2.2.2 日照时数的四季周期分析

1960~2014年饶平县春季日照时数在中大尺度上没有闭合中心,初步判断存在18~32a的周期震荡,在这个尺度上明显经历2次正负震荡,在中小尺度上存在3~5a、准8a、准12a周期震荡,其中准8a周期基本贯穿整个时段,具有全域性,3~5a周期主要存在于1960~2000年,准12a主要存在于1974~2000年。夏季日照时数存在准4a、7~9a、12~14a、20~26a周期震荡,其中准4a、7~9a、20~26a周期震荡基本贯穿整个时段,12~14a主要存在于1960~1994年;秋季日照时数在较大尺度的周期震荡并不明显,说明秋季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周期变化不明显,主要是年代周期,可以看出秋季日照时数主要有准4a、准7a、12~14a、18~22a的周期震荡,其中准4a、12~14a基本存在于整个时段,具有全域性,准7a周期主要存在于1992~2014年,18~22a周期主要存在于1982~2014年;冬季日照时数跟秋季相同在较大尺度周期上表现较弱,年代际周期不明显,可以看出冬季日照时数主要有6~8a、12~14a、28~32a周期震荡,3个周期震荡基本都存在于整个时段,但是6~8a、12~14a的中小尺度周期表现更强。

参考文献

[1]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陈彦光.基于Excel的地理数据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08:1-17.

作者简介:蔡泽杰(1987-)男,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面气象探测、农业气象观测工作。

上一篇: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 下一篇:祥符区在小麦高产攻关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