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类治疗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感染临床疗效探讨

时间:2022-05-19 12:42:12

碳青霉烯类治疗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感染临床疗效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碳青霉烯类治疗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在该院接受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感染治疗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给予美罗培兰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亚胺培南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1%,对照组共治疗有效率为88.6%, 观察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兰;亚胺培南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a)-0121-02

Penicillium Carbon Alken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Ieukemia Granulocyte Lack of Infecti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ZHENG Li

Henan province Nanyang Central Hospital pediatric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Henan nan yang 47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nicillium carbon alkene clinical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leukemia granulocyte lack of infection. Methods select in November 2011 to Nov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leukemia granulocyte lack of infections in children, 7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to give the children Luo Peilan treatment, childre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imine culture south treatment.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97.1%,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8.6%,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treatment, efficient,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of children to better the effec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mall side effects, but the average defervescence time is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penicillium carbon alkene drugs has very good effect, the beautiful Luo Peilan effect and the safety is stro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leukemia granulocyte when children lack of infec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Key words] Carbon penicillium alkene; Beautiful Luo Peilan; Imine from south

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感染是白血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旦改症状出现将对患者的正常治疗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将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治疗药物和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此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1-2]。该研究对碳青霉烯类治疗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在该院接受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感染治疗的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在1~1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4岁,感染发生初最高体温在38.5~39℃之间,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每组35例患儿.在这些患儿当中有4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9例淋巴瘤骨髓浸润;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患儿共计有63例,植入前中性粒细胞在脐血移植后减少的共计有7例。体温≥39℃的患儿共计有42例,体温≥40℃的患儿共计有13例,所有患儿具有

1.2 感染诊断方式

选择应用美国生产的微生物鉴定仪针对患儿实施药敏检测以及细菌鉴定。将不同时期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同种病原菌>2次判定为阳性[4]。

1.3 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给予美罗培兰治疗,剂量为20 mg/(kg・次),2次/8 h,采用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3 h以上。

1.2.2 对照组患者给予亚胺培南治疗,剂量为40 mg/(kg・次),1次/8 h,采用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3 h以上。对两组患者的其它辅助用药均一致,对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给予患儿及时、有效的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

将患儿的临床疗效标准划分为四个等级,也就是痊愈、显效、进步、无效。①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或消失,并且下降到正常的体温,在血像检查当中显示正常,实施细菌培养结果转阴,而且炎症已经被吸收。②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且下降到正常的体温或者接近正常的提问,在血像检查当中显示基本正常,实施细菌培养结果转阴或者部分转阴,而且炎症大部分被吸收。③进步: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且下降到正常的体温或者接近正常的体温,在血像检查当中并没有恢复正常,实施细菌培养结果仍然呈现出阳性,而且炎症大部分被吸收。④无效;患儿在用药3 d之后临床症状好转不明显或者并无好转,体温并没有下降或者体温反而出现上升的情况,在血像检查当中并没有恢复正常或者变得更高,实施细菌培养结果仍然呈现出阳性,炎症没有被吸收。针对治疗药物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还要将病毒以及真菌之类的感染排除掉[6]。

1.5 统计方法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 15.O 软件实现。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P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

由上表可知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1%,对照组共治疗有效率为88.6%, 观察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可以通过特定的细胞外膜蛋白孔道迅速的深入到细菌的内部,这一类药物对治疗菌株感染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效果。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包含着很多种药物,其中常见的两种是美罗培兰和亚胺培南,两种药物对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感染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相比之下美罗培兰的安全性较高,而亚胺培南的退热效果较好[3-4]。然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美罗培南进行合理的运用,在针对难治的重症感染进行治疗的时候选择采用美罗培南应该注意采用连续输注、延长输注时间、增加日剂量以及增加给药次数的方式,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使治疗效果得以提升[5-6]。在溶解之后的亚胺培南具有不稳定的特征,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不能过长的静脉输注时间。相关的报道当中[7],在使用亚胺培南之后,一些儿童的血浆浓度会出现很大的个体差异,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两到四倍的峰浓度差,要想避免低于治疗剂量的药物浓度,采用亚胺培南针对儿童重症感染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应该针对亚胺培南的剂量进行合理的控制。

在该实验研究中,由上表可知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1%,对照组共治疗有效率为88.6%, 观察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王姝,李青. 该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2(14):54-55.

[2] 安淑娟,蔡淑梅 .产碳青霉烯酶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治疗药物的现况与未来 [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35(4):446-449.

[3] 刘春涛,崔巍 .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分析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23(2):283-285.

[4] 王勇,张晶晶,曹艳,等 .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期刊 .2013,26(7):666-669.

[5] 余素飞,杨雪飞,李婷婷,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587-588.

[6] 李松林,王进,刘远程,等.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0,11(2):337-339.

[7] 毛盛尧,朱幼珠,张翊. 医院感染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12(6):110-111.

[8] 余素飞,杨雪飞,李婷婷.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14(5):131-134.

(收稿日期:2014-12-11)

上一篇:42例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的超声分析 下一篇:柴胡疏肝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产后抑郁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