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道每与兵法合

时间:2022-05-18 10:49:14

围棋的起源,时至今日有许多种说法,晋朝人张华在其《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说舜也觉得儿子不甚聪慧,曾制作围棋教子。有种说法则认为围棋是受天文和易卦的影响而产生的。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相乘得三百六十一,减去“一”这个“生数之主”,恰为三百六十周天;中心一点为太极;“分而为四隅”,则象征农事上的四时。但更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则认为,对围棋影响最深的不是天文,不是易卦,而是兵法。

一、参悟棋理融于用兵

围棋与兵法相通,两者的规律常可相互验证,甚至于形式上也有相仿之处。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在江山初定时曾一起对弈,雅兴所至,朱元璋信口吟出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反应敏捷,脱口应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区区一副对子,把两军对垒、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浓缩在一方棋枰之上,也可见沙场征战与棋枰厮杀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也极其丰富,而围棋对于中国军事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围棋确实与兵法有相通之处。围棋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即是两军对垒,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和攻城略地。棋手下棋犹如指挥一场小型的战争,他运用的战略战术,以及他所走的每一步棋,都充满着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于是,众多的文学家、军事家始探究围棋与兵法间的内在联系。两汉时已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马融《围棋赋》云:“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象士卒兮两敌相当,拙者无功兮弱者先亡。”又云:“深入贪地,杀亡士卒。”这可算是最先将围棋与兵法相联系的最早文献。同为汉朝的桓谭在《新论》也指出:“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乃为之上者,远棋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以争便求利。下者守边隅,趋作,以自生于小地。”桓谭认为围棋与兵法有相通之处,并把棋手分为三等,上者善于笼括全局形势,中者凭力战以求胜负,下者守地求活。他还认为高明者从全局出发,胸怀大略而胜券在握;低能者则贪求小利,目光短浅,为争一子而失先机。《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宋人张靖所著《棋经十三篇》影响很大,其体例依仿《孙子十三篇》,参照兵法来阐述棋理的“胜败之要”。全篇所涉及的问题,大致分为规格等级、战略战术等。张靖在序言中称:“春秋而下,代有其人,则奕棋道,从来尚矣。今取胜败之要,分十三篇,有与兵法合者,亦附于中云尔。”明确表示自己是依兵法写棋诀。宋代刘仲甫有《棋诀》篇,分为布置、侵凌、用战、取舍四部分。他也坚持下棋如同用兵,合孙吴之法。古人所谓怯敌则运计乘虚,沉谋默战于方寸之间,解难排纷于顷刻之际,动静迭居,莫测奇正,不以犹豫而害成功,不以小利而妨远略。总之,下围棋要审时度势,循理求利。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谋略家都深知棋理妙道。唐太宗李世民政务之余也喜欢下围棋,且有一首《五言咏棋》诗传世:“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半死围中断,全生节外枝。雁行非借翼,阵气本无云。玩此孙吴意,怡神静俗氛。”唐太宗通晓军事,写诗也不忘从兵法上来理解围棋。

北宋大臣范仲淹文采过人,所写的《岳阳楼记》千古流传,妇孺皆知。但人们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功勋赫赫的武将。在宋仁宗时,他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镇守边关,阻止了西夏军的入侵。当时边上谣传:“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的诗,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可贵的是,在这样的诗中间,有一首《赠棋者》。

民国初年的集子《弈人传》记录的是有关围棋的人和事,在范仲淹的名字后面,全部的资料就是这一首诗,一首关于围棋的佳作。

何处逢神仙,传此棋上旨。

静持生杀权,密照安危理。

持胜如云舒,御敌如山止。

突围秦师震,诸侯皆披靡。

入险汉将危,奇兵翻背水。

势应不可隳,关河常表里。

南轩春日长,国手相得喜。

泰山不碍目,疾雷不经耳。

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

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

成败系之人,吾当著棋史。

看完这首诗,许多人也许不会再把范仲淹视作文弱书生了吧。只有一个胸襟开阔,深谙兵法的人才有可能写出这样气象雄奇的好诗。

而当代也不乏大谋略家,这些人中,能够把围棋和兵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在军事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军事家,无疑要首推。文韬武略俱全,也会下围棋。有好围棋者曾作《超级棋盘上的谋势》一书,该书专论围棋原理与兵法的关系,以棋理洞悉军事战略的文化底蕴,用善弈谋势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进行了形象的解读。“于平淡中显奇崛,于棋趣中谙兵道”,令人大开眼界。此书分析,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就曾和、等人一边下棋,一边谈论战略战术。虽然,的围棋水平并不高,但是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大局观和行军布阵的“棋艺”却雄视古今,鲜有敌手,堪称是中国革命的“胜负大师”。由围棋着眼分析的军事艺术,可谓别具一格,令人叹服。

二、戎马倥偬棋上谈兵

中国传统军事家们大多深谙围棋,他们把兵法、军事、军事地理等战争元素同围棋融合在一起,他们在戎马倥偬、刀光剑影之余,纹枰对弈,不仅验证了“兵道常从棋中解”的格言,发出了“棋者,意同于用兵”的无限感慨,而且留下无数传奇佳话。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是围棋爱好者,他们从围棋变幻莫测的局势和充满机略的棋理中提升着自己的军事素养。

汉末三国时,争战十分激烈,不少军事家临危不惧,从容镇定,这与他们受围棋熏陶很深不无关系。诸葛亮堪称是智慧的化身,最杰出的军事家,据考证他就是一位围棋高手。诸葛亮年轻时隐居隆中,以琴、棋、书、画自娱,陶冶出治国安邦的辅佐之才。《三国演义》上说,刘备一请诸葛亮时,听到农夫在田畔唱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为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自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据清《宝庆府志》载:“棋盘崖在宝庆府城南五里,相传武侯宴兵着棋于此。有石盘广六尺,棋痕尚存。”《玉海》一书上也说,成都有棋盘市,即诸葛亮陈营处。刘备伐吴,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诸葛亮排八阵图,阻陆逊入蜀。阵图就在四川新都县弥牟镇东。后人有诗:“魁台一丈高三尺,如星如弈如联珠。”相传诸葛亮正是运用了围棋战法,才把阵图摆得如棋子错落,奥妙无穷,使陆逊见阵而退,不敢入蜀中半步。

世人皆知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当时,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悉悉作声,帐上帐下见者,无不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与马良若无其事地对弈围棋,毫无痛苦的表情。同一时期,吴国的杰出军事家陆逊,对围棋也十分爱好。据《吴书・陆逊传》记载,一次,吴国君主孙权发兵伐魏,使陆逊与诸葛瑾攻打襄阳,因泄漏军情,诸葛瑾非常害怕,而陆逊却胸有成竹,照常下围棋。此外,蜀将费也是个棋迷。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费传》载:“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许别,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至,敌遂退。封成乡侯。”从下棋中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将才,也算是别具一格。三国时名将与围棋的故事,让人充分感受到围棋与军事的不解之缘。

三、胸怀韬略以棋当兵

中国的文化,最崇尚的是境界。臻于至境,可以融江贯通,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善画者,天地万物皆可入画;好弈者,世间万象都似棋局;能武者,一草一木皆可当兵。在喜好围棋的兵家看来,围棋不仅可以领悟兵法,有时甚至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不信看看下面的几则故事。

东晋时,前秦皇帝苻坚占据北方,国力强盛,兵强将勇,气势之盛,可谓是投鞭断流。于是苻坚想一举消灭东晋,一统中华,成就一代霸业。

公元383年,苻坚亲率大兵百万,攻打东晋。一时间,东晋朝廷上下震惊,赶紧任命谢安为大将军,与兄弟谢玄一起迎敌。

当时,晋军只有八万,敌我相差悬殊,军情十分危急。但谢安受命后却一如继往,不是以棋、琴自娱乐,就是饮酒赋诗,从不谈及军事,谢玄心中焦虑,入帐问计,谢安只是毫不在意地说“我自有方略”,就不再说话了。谢玄问不到什么所以然来,只好让将军张玄再去向哥哥请示大计。但谢安依然口不言兵,反而会聚亲朋好友,拉张玄到山林间下棋,言明以一座别墅为赌注。谢安本来棋艺不高,平日远非张玄的对手。但此次开局后,谢安镇定自若,下得得心应手;张玄却因心系前敌,不断走出昏着,很快就败下阵来。谢安赢了棋,又拉着张玄东游西逛,直到月上东山,才兴尽而归。

当夜,月上中天、万籁俱静的时候,谢安突然把众将召集起来,会议军情,公布作战计划,指授将帅,各当其任,一直到东方破晓才结束。

过了几天,晋军突出奇兵,全面出击,把苻坚的百万大军彻底打垮了。谢玄派出特使,向坐镇压后方的谢安报捷。特使到时,恰好谢安在和一个朋友下棋。他接过军书看了看,便随手放在一边,对弈如故,脸上毫无表情。朋友见了很奇怪,问他前线形势如何,他才漫不经心地说:“没什么,小孩子们已经把敌人打败了。”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

其实,在得知前线大捷后,谢安兴奋得早就难以自制了。他所以镇慑心神,下棋如故,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史书上说,棋下完后,谢安高兴得手舞足蹈。过门槛时,鞋底的木齿掉了也不知道。元朝人王恽有《谢太傅弈棋图》诗:“胜负心中早料明,又从堂上出奇兵,怡然一笑楸枰里,未碍东山是矫情。”后人还有诗云:“坐阅几输赢,历观迭兴衰。古今豪杰辈,谋略正类棋。”把谢安纹枰谈兵,以棋当兵的风度描写得惟妙惟肖。

宋代大将宗泽也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骁将,他也曾如谢安一样上演过弈棋退敌的好戏,而且比谢安来得更轻松自然。对于宗泽,一般人也许并不熟悉,但提起另外一个人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宋代名将岳飞,岳飞出身贫寒,他成为一代名将,得益于老将宗泽的悉心调教。《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喜野战,宗泽授以阵图,飞曰:“阵而后占战,兵家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据《宋史・宗泽传》载:“金人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及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谢安退敌是谋士退敌,虽有计谋,但到底没有经过沙场征战,胜负心中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待敌兵退去,连鞋子出了问题也觉察不到,可见精神高度紧张。相比之下,宗老将军的大将风度就显得底气十足,而不是故作镇定了。

清朝的曾国藩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棋迷。对于围棋的爱好,伴随着他的一生,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人生。曾国藩的围棋生涯,始自清道光十九年。起初,与家乡同窗好友对弈;以后,则与同僚幕友对阵。一直到同治十一年病逝。其弈棋史长达三十三个春秋。

曾国藩善于结纳人才,很多人也想依附于他的门下,所以他的幕府里聚集了一批在当时颇有声望的贤士。曾国藩酷爱围棋,每日清晨,都要请有相同嗜好的幕僚与之对弈,不但切磋棋艺,更注意交流对诸如“兵事、饷事、吏事、文事”等军国大计的种种设想。围棋不仅是曾国藩消谴娱乐的工具,更成为他联络部属,集思广益的桥梁。从这些难以枚举的故事传闻中,人们似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围棋与军事,如影随形,水融。在两者深厚内涵的相互撞击下,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葩。

上一篇:辛拉面的味道 下一篇:赵国荣:无法握住胜机的脉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