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时间:2022-05-18 10:15:27

此时无声胜有声——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摘要:阐述了板书在提供学习内容、展现学习过程和记忆所学知识方面的功能;提出了板书设计的具体策略有:抽象数学建模,建构思维导图,强调图表和文字结合,关注知识生成。

关键字:板书设计;优化;化学教学;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13–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有效化学课堂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在现代教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深入,板书功能呈现出越来越弱化的趋势,教室内黑板形同虚设,无人问津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创造出一个声情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媒介。那么,板书的功能真的完全可以被多媒体教学方式取代吗?板书真的要淡出化学课堂了吗?

笔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板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讲述过程中经常伴随的行为,它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和多媒体课件一样,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对于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它始终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1 板书的功能

1.1 提供学习内容的视觉通道信息

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的,但听觉并不是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唯一通道。特别是化学课,教师更应利用实验仪器、动画和视频等视觉信息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通过声音和视觉等不同信息的刺激和相互印证,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而板书正是教师不可忽视的一种有效而又方便的视觉呈现方式。可能有的教师要说,具有逼真影像和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不是更具有优势吗?其实不然。研究结果表明,直观图像等视觉材料与学习效率之间不是直线而是倒U形曲线的关系,所以中等程度的逼真度才是最佳的。这是因为高度逼真的视觉材料中包含了过多的细节,许多无关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他们对有关信息的学习[1]。所以使用视觉材料要依据教学要求,放大所学部分,用色彩突出所要观察的部位。而传统的板书恰好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板书这一传统、有效、简便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育技术统治的时代,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1.2 构建思维导图,动态展现学习过程

好的板书是知识的提炼和浓缩,是教学内容的导读图,是知识重难点的显示屏。因此板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要点和结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脚手架,是所学知识内容的核心和实质所在。好的板书就是学生今后构建认知结构的模板。因此,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建构。

1.3 给记忆所学知识提供线索

精心设计的板书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精简化、结构化,有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功能。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为了使知识在头脑中得以长期保存,学习者必须将所学的信息转换为便于储存的代码,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编码。而教师的板书过程恰恰就是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编码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分类整理,找出共同之处、发现各部分之间层次关系的过程,是学生回忆学习内容的良好线索。

2 板书设计策略与实践

2.1 抽象数学建模,关注过程与方法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可见,过程与方法是三大课程目标维度之一,体现这一维度的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贯穿在化学学习内容之中。在化学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习一些主要的科学方法,如“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2]”这一课程目标落实到板书设计中,要求板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总结由已知到未知的转移活动过程,总结由认识到实践、由记忆到理解的转化活动过程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设计“硫和硫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板书(如图1),以学生复习并写出常见的含硫元素的物质开始(对其进行归类,说明归类依据,建立了“隐形”的二维坐标图)。从学生熟悉的化学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然后再结合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等方式,整理归纳出了硫和硫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并通过二维坐标图“显性”的展示出来(即实现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同价态运用复分解反应及化合反应规律思考,不同价态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思考),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其实整堂课板书的过程就是揭示和组织学习的动态过程,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落实知识、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图1 板书设计:硫和硫的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显然,这样的板书设计引导了整节课的课堂教学,通过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建立新知识的教学处理方法,不仅充分运用了已经建立的有关概念、相关知识,而且非常自然地更新了这些重要的概念,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概念建立的过程简约,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2.2 建构思维导图,关注学习方式转变

有效教学强调课堂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从备课开始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关注学生知识构建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见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最显著的基本特征。思维导图是英国人东尼·巴赞于1970年提出的,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是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用思维导图展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的板书设计,就是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加以归纳整理,把知识点构建成系统的知识模块,以简捷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板书设计能帮助学生在目标明确、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的情境下进行有序、高效的学习。

如设计“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板书(如图2),以电离平衡为核心,以电离平衡常数为重点,以研究对象,平衡标志,移动方向为线索,层层剖析,构建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一句话和阅读一串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词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极大地提高了理解、记忆能力和元认知水平。

图2 板书设计:弱电解质的电离

2.3 强调图表和文字结合,关注知识生成

表格式的板书就是把一些教学内容设计成表格,边讲解边填入关键性词语,或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填入合适的词语,这种板书方式条目清楚,对比强烈,便于比较和归纳;图示式的板书就是将教学内容或分析过程设计成简图、示意图或函数图象形式的板书。如一些实验过程、解题思路、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或质量变化等,都可以用图示式板书,其优点就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能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维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问题。线索式的板书即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教材内容,并按先后顺序呈现出来。该板书适用于概念、公式、定理等要点的提示,并将其内涵和外延的要点也作出相应归纳。这种形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和概括能力。词语式的板书言简意赅,能有效引导识记。但若能够图表文字并重,综合不同形式的板书,优势互补,能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形成。

如设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的板书(如图3),用线索式板书建立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用表格式板书记录外界因素对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构(如表1);用图示式板书直观地画出正、逆反应速率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的情况,在理清外因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基础上,从本质上揭示了平衡移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最后用词语式板书总结平衡移动原因、理解平衡移动的方向,引导学生强化记忆。这样的板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顺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脉络整合知识的逻辑线索,意在复习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生成[3]。

图3 板书设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3 结束语

笔者撰写本文,意在抛砖引玉,重在强调和突出板书的重要性及其彰显的无穷的魅力。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反复雕琢,不断实践,使每一份板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刘衍玲,吴明霞.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3] 周玉明.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板书设计的优化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0):20~21.

上一篇:由一次高中化学教师实验比赛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高中生化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