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该不该用多媒体教学

时间:2022-05-18 08:06:12

《荷塘月色》该不该用多媒体教学

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普遍走入中学课堂,并成为一种时尚。它集图像、声音、图片、文本、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可以创造出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是多媒体也并非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本人听过不少关于《荷塘月色》公开课教学,现就的《荷塘月色》的课堂教学为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能展现狭隘的生活背景,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和声音,图文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集直观性、趣味性、拓展性、创新性于一身,可以创造出逼真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真切的感知;可以营造立体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构筑广阔的生活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顺便归纳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这是多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于是老师们纷纷采用,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议论文、说明文等体裁,有的受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笔者认为用多媒体教学也应该因“裁”施教,因“体”而异。近一两年来笔者听了好几位一级或特级教师教《荷塘月色》,用的都是多媒体,老师都是名校名师(全国重点示范中学或省重点示范中学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或《二泉映月》),相同的荷塘,相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私底下向老师请教,老师自己也注意到忙于“点”而忽略了与学生互动交流,与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是不符的。甚至有些教师追求新科技而作秀,把教学课件弄成成果展览或动画课,有的实际成流水课,一按鼠标“一切尽在设计中”。

在《荷塘月色》的观摩课中,有的老师认为名篇名作的文学美,只有凭借声音美、画面美才能展现出来。笔者观点恰与此相反,因为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画面蕴含不同的情感,带给学生的是多方面的审美感受,而在教学过程中的音乐画面你都给了定位。换言之,这篇课文处于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可见位置的重要性。此文的重难点是想象和联想,感受文章景色的朦胧美。把优美的语言描写用多媒体画面和盘托出,这就剥夺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权利。另外此文的中心四、五、六三段的景色描写堪称是精彩片段,写的是荷塘上月色的朦胧,朦胧月色下的荷塘,脉脉的流水,零星点缀些白花、、、、、写景是多么的和谐优美。试问写景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抒什么情?应让学生从文章本身出发对这个问题表达不同的看法,在这里训练的是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文科学生逻辑思维是求异,而理科学生则偏重于求同。用统一的音乐,既破坏了文章意境的和谐之美,又束缚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还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教师把那种隐藏的美用声音图片展示出来,这就是用感官刺激代替了学生的想象。

这样的教学方式用在《荷塘月色》中,无疑是隔靴搔痒,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热情,收效却甚微。高中语文教学有其独特性要求拓展求异,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悟和思想的启迪的训练。培养语文素养,是无法用图片、声音、动画、视屏来代替的。相反大量的文字信息却可以帮助学生提取信息,而锻炼思维。

让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上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讲作者一定要放张图,也不管这张肖像图是不是作者的;讲小说、戏剧,则要找一段视屏,所用的图片动画有时也会来者不拒,甚至给人“风牛马不相及”的感觉;读课文,则用多媒体录音设备,那么从小学到高中要求用普通话则就成了一句空话。笔者在想,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的高中生真的要完全依靠看图片、看视屏、看动画思考问题吗?

说这些并不是反对用多媒体课件,而是说我们应当恰当地使用,要慎重地选择。

上一篇:许昌市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应对记单词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