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鸡事 第5期

时间:2022-05-18 07:08:31

3300多户农民建大棚养鸡,年创产值2亿多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7元,这就是让人惊奇的――

谭朝荣的养鸡账

3月的孙河村春意正浓,绿荫中掩映着一排排整齐的房舍。49岁的农民谭朝荣说,这些砖房都是他修的“鸡别墅”。

2002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落户璧山,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发展规模养鸡。

很快,一些养鸡户的腰杆上就别上了手机,还流传开了一句顺口溜:“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机’,要想致富先养鸡。”

谭朝荣也想用积攒的1.8万元建大棚养鸡,但又拿不定主意。

儿子看出父亲的心思,说:“政府在引导,公司有实力,可以干!”

谭朝荣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养鸡可以,明年你要读大学,家里的存款可是给你准备的学费。如果不成功,明年上大学只有搁倒?”

“可以呀。”儿子认真地回答。

见家人如此支持,当年底,谭朝荣就建了600多平方米养鸡大棚。接下来的一切打消了他的顾虑:建大棚,政府给补助;买鸡苗,交纳保证金后,公司将鸡苗运到家;不懂技术,只要一个电话,公司就会在半小时内派出技术人员赶到现场;连购饲料的钱不够,都可以赊账。

如今,赚了钱的谭朝荣,乐呵呵地算起了养鸡账:“建大棚总共花了2.3万元,前年养鸡2万只,收入3.3万元,除去成本,净赚了1万元,解决了儿子上大学的学费问题。去年赚了4万元左右,儿子今后读研究生的钱也不愁了。”

谭朝荣说,两年时间,村里的养鸡大户已发展到18家,一年可以出栏肉鸡近40万只。

老板抢鸡粪

“要1000包,每包3块行不行?好嘛,三块五就三块五,多要点行不行?”吴明德在电话里说。

“没得商量了。”电话那头回答。

“我明天早上6点钟到!”吴明德说。

早上6点钟,天刚蒙蒙亮。吴明德就和司机开着农用车赶到璧山县来凤种鸡场。

“今天我们来得早,还有货吧?”一下车,吴明德就着急地问。

“留着呢,要是晚一点的话,就给蔬菜基地的菜农们抢完了。现在种菜、种果树都在抢,这鸡粪呀,闻着臭、用着香呢!”鸡场的人说。

吴明德光着膀子和工人一起把1000包鸡粪扛上车。吴明德擦了擦汗,高兴地说:“这下稳当了!”

熟悉吴明德的人知道,他这两年搞花椒种植,在当地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大老板。2003年,他投资500多万元,承包了璧城街道9个村58个组5000多亩荒山荒坡,栽种了50万株花椒树。刚开始,他用化肥追肥,结果一算账吓了一跳,施一次肥就要花近10万元。他从农技人员处了解到,鸡粪是不错的有机肥,不但不会造成土壤板结,而且便宜,1吨只要3000元左右,还可以避免因用化肥追肥造成花椒树只长枝叶不结果的“徒长”现象。

没想到昔日让养鸡户头痛的鸡粪早已成了抢手货。不过,现在吴老板不用自己亲自去抢鸡粪了,因为璧山县已经有了鸡粪经纪人,一个电话打过去,到时只管开车去拉。

上一篇:“众星捧月”新永川 下一篇:潼南笋竹这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