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统计分析

时间:2022-05-18 06:42:46

4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统计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和规律,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保障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对4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对原患疾病的影响进行分类统计,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结果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 45~64岁和≥65岁两个年龄段多发, 静脉滴注用药发生比例最高, 上报最多的药物有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舒巴坦、艾地苯醌、生脉注射液等。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要关注重点人群, 采用合理的用药途径, 合理使用药物, 其中抗菌药物是监测重点。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130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测已成为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表分析, 定期评价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与发生规律, 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本院2014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报表485例, 现对这些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期掌握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和规律, 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4年度上报的4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整理分析, 分别对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对原患疾病的影响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485例患者中女316例(占65.2%), 男169例(占34.9%);患者年龄段分布:≤4岁42例(占8.66%), 5~14岁36例(占7.42%), 15~44岁85例(占17.53%), 45~64岁184例(占37.94%), ≥65岁138例(占28.45%)。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求分类, 报告类型属已知的456例, 新的29例;按严重程度分类一般的439例(占90.52%), 严重46例(占9.48%)。

1. 2 方法 对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对原患疾病的影响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 1 给药途径统计 静脉滴注239例(49.28%);口服给药212例(43.71%);静脉注射27例(5.57%);外用给药和食道喂养各2例, 各占0.41%;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阴道给药各1例, 分别占0.21%。

2. 2 引起不良反应的怀疑药物分析 报表中可疑药物共186种, 频率出现最多的前10位药物依次为阿奇霉素(23例)、左氧氟沙星(17例)、哌拉西林舒巴坦(16例)、艾地苯醌(14例)、生脉注射液(11例)、奥拉西坦(10例)、头孢地尼(10例)、头孢曲松(10例)、莫西沙星(10例)、氟氯西林(9例)、其他依次为单硝酸异山梨酯、银杏达莫、甲氨蝶呤、三七总皂苷、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塞来昔布、硝苯地平、美托洛尔、谷红、长春西汀, 都上报了5~8例。

2. 3 药品不良反应分类、结果及对原患疾病的影响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心率及心律紊乱、精神紊乱、肝胆系统损害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8例, 占26.2%, 表现为皮疹、瘙痒、多汗、局部皮肤反应、脸肿胀等;胃肠系统损害179例, 占23.7%,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05例, 占13.9%, 临床表现为头晕, 头痛等;全身性损害77例, 占10.2%, 临床表现为过敏反应、寒战、乏力、发热、高热等;心率及心律紊乱40例, 占5.3%, 临床表现为心悸、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精神紊乱35例, 占4.6%, 临床表现为失眠、嗜睡、厌食等;肝胆系统损害29例, 占3.8%, 临床表现为肝炎、肝细胞损害;呼吸系统损害27例, 占3.6%, 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咳嗽; 用药部位损害12例, 占1.6%, 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局部麻木;其他53例, 占7.0%, 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视力异常等。

2. 4 不良反应的结果 按国家药监局统一报表中判断标准, 呈报者自行判断, 好转412例, 占84.95%;痊愈59例, 占12.16%;未好转8例, 占1.65%, 报表中未体现的6例, 占1.24%。对原患疾病的影响:不明显475例, 占97.94%;病情加重5例, 占1.03%;病程延长4例, 占0.82%;导致后遗症1例, 占0.21%;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 1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主要有药物方面因素、机体方面因素、给药方法、环境因素以及药品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等。统计分析显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 患者年龄45~64岁和≥65岁多发, 显示在临床用药安全监测方面, 中老年女性患者要重点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程度90%以上为一般,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虽然发生较少, 但因后果严重, 引起的损害更大, 所以更应重点监测。

3. 2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目前仍较为突出, 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前10种药物中, 抗菌药物占了7种, 分别是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地尼、头孢曲松、氟氯西林和莫西沙星, 反映出目前抗菌药物使用比较普遍且造成的后果很严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引起过敏反应、耐药性、其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抗菌药物使用过多或存在滥用的问题, 必须引起警惕并加以制止。排名第一的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近, 作用较强, 对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的作用比红霉素强4倍, 应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也比红霉素有效[1], 另外注射剂使用不需要皮试, 因而在门急诊患者中使用较多, 容易引起滥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主要有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和皮疹等, 临床使用中要引起高度重视。

3. 3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用药途径中, 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分别为239例和27例, 占49.28%和5.57%, 说明临床静脉用药使用普遍, 用药途径存在不合理, 容易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正确的给药途径应该是轻症患者应选用口服给药, 不必采用静脉给药;重症患者初始治疗时给予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加强药品的合理使用, 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是医院医疗的重点工作。目前本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逐步规范, 报表的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对已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分析,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 能够规范临床合理用药,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冯国旗, 伏晓, 张广育. 评《新编药物学》(第14版). 中国药师, 2000, 3(2):125-128.

[收稿日期:2015-05-06]

上一篇:老年常见胃息肉病理分析、内镜观察及治疗 下一篇:“政府+龙头企业+农户”:助推宁南县蚕桑产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