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以“三城”品牌发展区域经济

时间:2022-05-18 05:13:53

施秉:以“三城”品牌发展区域经济

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施秉县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还是令人鼓舞,GDP超过9.5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4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9%左右。

施秉,一个国定贫困县,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飞速跨越的?该县县委书记彭世平说,这是科学发展的结晶。施秉通过打造中国漂城、中国硅城、西南药城“三城”品牌,构筑做大旅游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的“一业带三化”发展框架,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助推施秉走上了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之路。

依托资源优势

倾力打好旅游这张牌

“如果没有解决既要保护好景区自然资源,又要搞好开发利用这道难题,施秉旅游业将难以持续发展,在竞争中更将处于被动。”施秉在清醒认识县情的基础上,首先想到了手中的王牌,把旅游业作为工作的重心来考虑并加以谋划。

有着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施秉,近年来以建设山水园林式的旅游服务城为目标,树立大旅游依托大市场、大市场带动大产业、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观念,大力培育旅游产业,着力打好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两张牌,发挥杉木河漂流品牌优势,倾力打造“中国漂城”,致力于创建贵州东部的旅游大县和旅游强县。如今,施秉“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山水旅游特色日益凸显。

当前,施秉正在全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以旅游业作为主导型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据旅游经济这个“轴心”,按照阳河生态旅游是“船”,杉木河漂流品牌是“帆”,“以游兴城、以城促游”的战略方针,优化结构发展创新,集中资源服务工业项目,集中力量推动工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

“施秉的旅游业日趋成熟了。”施秉的旅游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同,发展前景看好。

着力盘活打造

“西南药城”品牌

近年来,施秉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生产种植理念,并以质量求生存、求效益、谋发展,逐步实现了中药生产产业化。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三个品种先后通过了GAP认证,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三个中药材GAP认证的县。施秉中药材的种植,不仅成为财政增收的支柱,而且还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县上下正着力打造“中国西南药城”。

目前,施秉已成功引进威门、信邦、江中、益佰、深圳三九集团等现代制药企业,形成了公司引导、基地示范、农户联动的生产模式,实现了较为良性的市场拉动、科技推动、集团带动、基地联动的“四轮驱动”效应。

2009年初,施秉中药材GAP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产值近6000万元。中药材种植成为施秉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此项收入已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

走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2001年,施秉打出“中国硅城”的旗号,与“中国漂城”、“西南药城”并列为施秉的三大名片。

据该县县长敖琼介绍,施秉将千方百计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争取尽早启动实施清水江流域水电开发项目;加快对现有工业硅生产装置进行技改,启动建设两台国内最先进的45000千伏安冶炼炉;加快实施硅系高新材料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项目,力争初步形成有机硅、多晶硅及光伏电池系列等高附加值产业,为全面发展太阳能及硅材料基地奠定基础。

此外,施秉将不断完善施(秉)杨(柳塘)工业功能区的重大基础设施,积极申报县城至火车站一级公路改造项目,加快争取火车站提位升级,进一步提升工业功能区的公路等级和改善货运条件;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完善工业功能区的通讯、水电等配套设施,建成功能齐全、效益良好的工业功能区。同时,超前搞好工业功能区的发展规划,将规划范围逐步向火车站方向延伸,以满足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报道组成员:陈红、莫治江、何均碧。执笔:莫治江)

上一篇:如何认识原生态 下一篇:移出来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