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根:60年11万里踏歌行

时间:2022-05-18 02:07:16

60年的时光中,王朝根跋山涉水走过11万里山路。他用对侗歌的痴迷,对抗着生活的磨难;将对梦想的追逐,嵌进自己生命前行的每一步。

每逢锦屏县平秋镇的赶场天,无论刮风下雨,人们常常看到一位老人一瘸一拐地推着三轮车,在街边义务宣传和播放北侗民歌。

这位老人叫王朝根,如今已年过八旬。60年来,在赶场之余,他常常跋山涉水、走村串户采集北侗民歌。在长达一甲子的时光里,11万里山路在他脚下延伸开去。伴随他走过这漫长的踏歌之旅的,是他搜集、整理的3万多首、70余万字的北侗民歌。

以照相换侗歌

北侗民歌,是王朝根颠沛流离的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

王朝根1933年出生于天柱县石洞镇客寨村一个贫寒家庭,3岁时丧父,10岁时母亲和爷爷相继离世,小学没毕业的他随即辍学。此后,他四处行乞,流浪在天柱、剑河、锦屏、三穗等北侗腹地的村寨中。

在孤苦伶仃的乞讨生活中,王朝根最大的快乐就是听侗歌。每逢赶场天或侗族节日,乡亲们聚在一起唱侗歌,那清越嘹亮的歌声,像山间流淌的清泉,为少年王朝根抚平生活的艰辛和伤痛,带去温暖和慰藉。

渐渐地,从听侗歌到唱侗歌,王朝根迷上了这种古老的民族文化。他隐约觉得,北侗民歌和沈从文《边城》中的苗歌一样,有朝一日必将登上大雅之堂。

与此同时,他不无忧虑地看到,随着许多老歌师相继去世,一些北侗民歌因无人传唱而逐渐走向消亡。于是,20岁那年,他开始走上抢救、搜集、整理北侗民歌之路。

然而,由于信息闭塞,加上很多歌师对侗歌秘而不宣,王朝根的采集之路并不顺遂,频频遭遇闭门羹。求而不得,反而让他更加渴求北侗民歌。后来他发现,照相人员在侗乡很受欢迎,便萌生了以照相换侗歌的念头。

但当时相机很贵,一贫如洗的他根本买不起。

1956年,王朝根利用自学的小孔成像和凸透镜聚焦等知识,成功仿制出一台简易照相机。此后,他走村串寨,只要有人愿意唱一首不常能听得到的侗歌,王朝根都会免费提供照相服务。

就这样,他白天四处寻访侗歌,夜里熬更守夜地把搜集来的侗歌进行记录、分类并进行侗汉双语对译。日积月累,他竟搜集到不少濒临失传的民歌。但因为长期免费给别人照相,他的生活也愈加困顿。

1960年,为解决生活问题,王朝根进入清水江水运局工作。不幸的是,一次意外造成他左手残废。苦闷中,他毅然辞职,再次踏上收集北侗民歌之路。

别人好奇他为何要丢掉“铁饭碗”,他说:“我们侗家人,歌养心、饭养身,离开侗歌,再好的‘铁饭碗’也养活不了我。”

1980年,王朝根再次遭遇意外并造成右下肢严重残疾。这对于走村串寨搜集歌曲的他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但命运的苦难没能冲淡王朝根心中的梦想。此后,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侗歌,他都会拖着一瘸一拐的身躯赶去搜集。

这样的寻访之旅,艰难可想而知。有一次,王朝根赶往剑河县的一个村寨,由于不认识路,走了一天也没到达目的地。当时天色已晚,大雾弥漫,他沿着山路步履蹒跚地往前走,结果不小心走到了悬崖边上,幸亏被砍柴的村民发现,把他拉了回来。

王朝根50岁那年的中秋节,偶然听说天柱一个80多岁的老歌师会唱很多侗歌,他随即放弃了与家人团聚,赶到老歌师家中。不巧的是,那位老歌师已患重病,说不出话来,更别提唱歌。王朝根天天守在病床边照顾老人,待老人病好后,他终于如愿以偿。

从口口相传到多媒体传播

在走访中,王朝根发现,作为中国侗族南北部的过渡带和融汇点,锦屏县平秋镇的侗歌兼有南侗、北侗的特点,是一个搜集侗歌的宝地。

这个发现让他欣喜万分,1981年,他干脆把家搬到锦屏县平秋镇平秋村,开了一家照相馆维持生计。

那段日子,他从大量手抄稿本中挑选出部分民歌编写成《北侗民歌选集》,后来初步细分为:《民歌选集・酒歌》、《侗歌选集・玩山侗语情歌及白话》、《汉语侗歌选集》、《高坝歌节的由来》、《参堂歌》等,并打印送到省、州、县有关部门审定、收藏。不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贵州省分会将他吸收为会员。

1988年,彩照开始普及,来王朝根的照相馆照黑白照片的人逐渐减少。他费尽心思,发明了能冲洗彩色相片的无极混色、无色阶“滤色带式混色头”,这一发明后来获得国家专利。

掌握了彩色照相技术后,来照相的人越来越多,王朝根搜集到的北侗民歌数量也不断增多。

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王朝根发现,由于侗歌的传承方式是口口相传,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出错。比如,人们为图方便,往往借助汉语谐音标注侗歌的发音,这就造成了发音不准确。时间长了,侗歌往往越唱越跑调。

要将之改正过来,就必须采取多媒体方式,把按照标准唱腔演唱的侗歌录下来,制作成音频和视频文件。王朝根想。

2005年12月,他花光多年的积蓄,又借了两万余元钱,买来摄影机、电脑以及制作光盘的设备。为了掌握电脑操作及摄像等技术,年过七旬的他特意跑到黔东南州职业技术学校学习。

最终,王朝根的执着感动了学校的领导。学校当即决定对这位特殊学员给予特别照顾,让他免费住进学校招待所的单人间,并特意安排了老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辅导他。

就这样,3个月后,王朝根成功地把电脑操作、摄像和光盘刻录技术学到手。

随后,他从自己搜集、整理的北侗民歌资料中,精选出情歌对唱稿本,并大胆尝试,用直译加意译的方式将侗语歌词译成旋律相同的汉语歌词。他又自费请来龙权源、龙耀烽、王娇杏、粟多银等优秀歌手对侗汉双语情歌稿本逐一进行演唱。

由于没有经费来源,自己生活也不宽裕,从选歌手、布置场景到拍摄、录像,所有的事情王朝根都一人包揽。这些录像后来被制作成光盘,除了少部分被送往省、州、县等各级文化部门存档外,大部分光盘逐渐在北侗村寨间流传开去。

由于王朝根制作的是侗、汉语双声道光盘,不懂侗语的人也能听懂,因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目前,在锦屏县周边的60多个侗族村寨中,这些侗歌光盘保有量已超过10万张。茶余饭后,看光盘、听侗歌、唱侗歌,已成为侗乡群众的一大娱乐方式。

期待北侗民歌传唱不衰

60年来,王朝根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收入都用来搜集、整理北侗民歌。至今,他仍住在低矮破旧的木屋里,家徒四壁,生活贫困。连身上穿的衣物,都是十几年前买的,一件件都已经洗得发白。

长期的贫困,让王朝根的妻子无法忍受,她在1996年时选择了离婚。对于妻子,王朝根一直觉得很愧疚,“当了40多年夫妻,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侗歌上了,没有照顾好她,是我对不起她。”

如今,已到风烛残年的王朝根,身体大不如从前。每天,除了走村串寨搜集侗歌外,他还要拖着残疾之躯种菜、做家务,忙里又忙外。他经常很晚才回家,累了困了就随便弄点吃的,然后在灯下整理侗歌,第二天一大早又跑出去四处寻访侗歌。

“我的梦想,是搜集、整理出更多更好的北侗民歌,让它们能传唱不衰。但留给我的时间也已经不多了,为了在有生之年把这件事做好,我会抓紧时间,继续努力下去!”王朝根说。(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浸润在社会生活中的贵州孝文化 下一篇:书法理论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