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技术”教学研究

时间:2022-05-18 10:49:24

“机械加工技术”教学研究

“机械加工技术”是机电专业必修专业课程之一,汇聚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图及CAD”等多门课程教学内容,既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又与工作实践息息相关,知识面广,实用性强。我国众多的中职学校都在探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课时安排中实训课时有很大的增加,这样就压缩了理论课时。在课程理论性强,教学内容丰富,课时少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很多中职学校研究的问题。

1.从教室走进实训车间是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现阶段,受大多数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思想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每况愈下,各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源质量越来越差,中职教育越来越难。纵观各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都普遍存在难度大,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的问题。机械加工技术课程具有“内容抽象、枯燥乏味,与数学和物理紧密联系”等特点,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差,缺乏应有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部分学生甚至完全没有基础,这使得机械加工技术课的教学难度非常大。但随着加工技术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专业教学和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实训环节的建设与研究,从感性教学入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加强记忆,就十分有必要。

2.在实训车间进行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势

在实训车间进行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使教学形象直观,学生容易掌握。许多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遇见过这种情况:对某些设备的功能或操作方法反复讲解,不如将实物呈现给学生或演示一遍该操作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掌握。例如,在讲解“轴类零件的加工方法”内容时,虽然都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但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操作过的学生来讲,课堂理论教学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学生没有直观认识,难以想象出零件是什么样的。哪怕给学生讲过以后,他们碰到这些实物零件,还是不知该怎么识别和区分。若把这些内容对照实物来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认识和区分,并操作,这样学生就能轻松识别和掌握该零件的特性,同时也学会了操作,对所加工的零件有较深刻的印象。

动手操作、动脑学习交替进行,提高知识接受率。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实训车间进行教学,以生动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轴类零件的加工方法”的教学中,先给学生20分钟观察模型,然后再进行理论性讲解。

教师应该精心创造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氛围。由于学生所看到的都是实训车间的实物,内心都想立刻通过实践来验证,所以实训车间的现场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3.如何顺利开展实训车间教学

第一,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科学发明创造也与时俱进,各类知识相互交织,任课教师仅仅局限于本学科教学的研究是不够的。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尤其是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找到任何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并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尤其要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随时关注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以防知识落伍,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采用理论知识由“理论教师”讲解,实训课程“实训教师”讲解,“理论与实训”教师分离的做法,“实训教师”都是在企业中工作过的技师或工程师。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是好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却会产生难题。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导致理论与实验无法完美地衔接起来。这就要求必须培养能将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有机融合的“双师型”教师。可见,在该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是学生能否学好该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建立与教学配套的实习实训车间。中职学校实训车间既是从事教学、实训及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更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职学校必须建立与教学配套的实训车间。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要能胜任生产一线的工作,并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化为“讲、学、做”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研究――“普通机床加工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03).

[2]白 雪,张 兵.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行动导向型教学的解析 [J].现代企业教育,2009(20).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学生日常管理 下一篇: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长效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