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谈

时间:2022-05-18 08:20:57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谈

课外书对孩子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知识的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的孩子读了多少书,又受益多少呢?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如何呢?根据一项调查表明,65%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35%的学生偶尔读一些课外书,学生现有的知识仅仅从课堂所得,仅仅来自教材。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无非这样三点:

1 校内外都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校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依然是围着教科书转,嘴巴上说着课外阅读重要,行动上却往往忘记给学生留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学生在学习了一天之后,回到家又要完成许多作业,哪里会有时间坐在那里读书?于是,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地,学生思路狭窄,没有创新的独到的见解。同样,校外,家长不能成为孩子阅读的榜样,有的家长受自身条件限制很少阅读书籍,更少督促孩子博览群书。甚至一些家长把孩子对课外书籍的热衷称之为“看闲书”,他们最关心的是:“作业做了吗?”“词语会默写了吗?”“课文背了吗?”“作文写了吗?”似乎这些事情做了,语文就学好了。他们会在双休日送孩子学奥数,学写作,学画画,学各种器乐,甚至练习跆拳道,很少有人会想到让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为什么?很简单,他们认为这浪费时间,至少在短时期内是看不见“实效”的。

2 家长片面地理解了课外阅读。80%的家长对于购买课外读物仅停留在“优秀作文集”,形成了优秀作文书等同于课外书籍这种狭隘的观念。

3 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方法指导。学生不明白该读什么书,即便找到了一本适合的书,也是圆囵吞枣,粗粗浏览,导致留下的记忆很少,根本谈不上厚积薄发。

以上现状究其原因无非是应试教育环境下,为了急功近利地提高分数而让我们忽视了培养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让我们的孩子身上只有沉沉的书包,眼里只有永远达不到的分数。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小学阶段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学生迫切需要指导。

1 培养兴趣,让孩子爱读书。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可以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朗诵片段,人情人境,引起学生的阅读共鸣;介绍封面,抓住切入点,及时地鼓励和表扬,都能激起学生的阅读乐趣。

教师还可以读读孩子们的书,因为读了孩子们读的书,教师才能和孩子交流有关读书的感受,告诉对方自己最近读的什么书,内容如何,感受如何。当然也会因经不起诱惑,互相借阅一下,那是多么美好的交往呀。当然,教师也可以定期把自己的读书故事、读书感悟讲给学生听,孩子常常会因此而兴趣盎然,激发出他们读书的欲望,喜欢读书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现身说法的做法比苦口婆心的说教要强一万倍。

2 多渠道结合,让学生好读书。课外阅读不能是“放羊式”,也不能是“任务式”。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其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这些读物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让学生阅读。从精神培养的层面来看,给孩子们多读些文学类作品,可以给孩子的人生一点美好的底子,给孩子的世界一个多彩的梦幻。这样,不论将来他的心灵驶向哪里,泊在何处,留在他人生底板上的永远都将是一抹美好的底色,这对于孩子的精神成长是有益的。从语言滋养的层面来看,虽然孩子们将来未必都做文学家,但无论他做什么,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都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而至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还有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科普著作等每一部书都可以给学生以不同的教益和人生启迪。中国的古典诗词、历史故事、科普名著、科幻小说、书信札记等都在新课标教材的推荐和介绍之列,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读物,都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很有帮助。

经典作品不仅仅是指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留下的东西,我们今天的文化在几百年几千年后经得起推敲的也是经典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阅读当代时文荟萃,阅读优秀儿童作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3 掌握方法,让学生会读书。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仍要把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地成功地进入阅读之门。

(1)注重训练,养成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训练,必须讲究方法,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制订读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是课外阅读得以实行的基本保证。课外阅读不能变成一种课业负担,也不能牺牲其他功课的学习时间来读课外书,要发扬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看书”的精神,抓住时间的边角料,聚沙成塔。“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极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让孩子在阅读中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同时学会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段摘录下来,博采读物的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自己的内涵,留下厚实的文化积淀。

(2)方法点拨,培养阅读能力。注重精读法、速读法和略读法的区分和结合。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多运用在语文课堂中。课外阅读中多采用略读法和速读法的结合。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所谓略读就是用极短的时间迅速掠过全篇,领略其梗概。略读速度应当是以最快的阅读速度来阅读书籍和文章。阅读能力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才能提高,因此要坚持不懈地训练,达到更加有效而愉快地阅读。

(3)摘录批注,珍视阅读感悟。课外阅读是极富个人特点的学习。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学生到书海里漫游,到书林里散步,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与作者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选择、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结论。对此,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课外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积累这一层面上,还应让学生厚积薄发,尝到成功运用的快乐滋味,因为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许许多多的语言素材,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加深记忆与理解,并适当地为我所用。

(4)注重评价,释放阅读热情。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随时注重评价。课前交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每天一记,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大大地开阔了阅读面,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读书笔记交流,借鉴美文,开拓学生视野,满足表达欲望。

教学生读书,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也许不能很快地让你我收到“应试”的效果,但它能让我们的孩子视野开阔,志向高远,追求执著,有思想且对生活充满热爱。

读书,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明媚;享受空气,清新;享受历练,深邃。

读书,是一种情怀。――观照自然,渴望倾听,亲近生命,走人心灵。

在有书相伴的日子里,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真真正正的快乐,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洒脱!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桃坞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霸王别姬》中的叠词运用艺术 下一篇:关于本真语文回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