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示性”语文教育概述

时间:2022-05-18 05:18:02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概述

摘要:“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它的核心命题是“把人当做人”。它以“二不”“四自”为标志,不仅包括教学原理层面,也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案的制定。“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虽然“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得到很多褒扬,但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非指示性;师生问题;问题及建议

浙江江山中学的郑逸农老师深受以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的影响,凭借其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摸索出一个崭新的语文理念――“非指示性”。“非指示性”教学理念远离传统的语文教育轨道,它不仅关注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一、“非指示性”的基本内容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核心命题是‘把人当做人’。这个命题蕴含三层含义:师生平等;真诚对话;自主成长。”[1]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主要表现为:彼此尊重,彼此影响,彼此尊重语文素养的内化与发展。师生之间应该真诚对话,相互教育。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在接受教师的教导的同时影响教师,双方向着更高的层次共同成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体现在自主学习上。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方式等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在经过不断尝试、练习之后,他们会掌握相应的学习规律,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对学习、生活都充满热情和活力。

“‘非指示性’教育以‘二不’‘四自’为标志:不明确指示学习目标,不明确指示问题答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2]“二不”针对的是教师。在具体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目标作为隐性的内容,不对学生作明确的阐述,由他们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学习目标,从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课文的特征出发确定学习的侧重点,独立思考与团体讨论相结合,自主完成课文的学习。语文是感性成分很强的一门学科,课堂中所讨论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这些问题不明确指示答案,鼓励学生多思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提升空间,拓宽思维。“四自”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应该得到尊重,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空间中更深层次地挖掘课文的意蕴,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学习逻辑。语文的字、词、段、章、篇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生成整体的感知。

“非指示性”不仅包括教学原理层面,也蕴含具体的教学方案的制定。“郑逸农老师开始提出的‘六步’(自读-定向-研读-讨论-引导-反省),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开展,这个教学程序后来又有所变化。”[3]完整性、简约型的常式教学形式以及各种变式教学形式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照搬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课堂的需要,灵活地变换方式,找到最佳契合点。

二、“非指示性”对师生提出的要求

“非指示性”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指导。由此可见,“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相对传统教育方式来说更多的要求。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下的教师作为一名指引者需要提高语文素养,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带动他们的思维。教师需要精心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即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层次的不同,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所处环境的不同,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教师要明确自己所要教的内容并对其产生自觉意识,要反复揣摩课文,预测课文的学习点和学生可能选择的学习点,比如教授《琵琶行》一课,就应该考虑该诗的音乐艺术、思想情感等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用充满激情与睿智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温和的表情和语气有效地组织课堂秩序,不吝啬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学生交流。在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褒贬得当,积极引导,及时纠正一些模糊的认知,让学生对文本掌握更深刻。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总结、评价、反思,扬长避短,要有所为。

学生的“学”才是教师“授业解惑”的目的。学生要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课堂上积极参与自由讨论,有感即发,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敢于提问,全方位考虑问题,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对课文的理解不拘泥于整体感知,从细微处――字、词、句着眼,掌握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比如在诗歌学习中,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加深自己的体会,最终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非指示性”的问题及建议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打破了以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完全由教师决定的特点,也打破了教学内容唯教参论的禁锢,不刻意追求课堂环节的完整,强调课堂教学的质量,平等的教育观念使得教师与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师生对话、生生撞碰中展开教学,符合新课改精神,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尝试并完善。“非指示性”的整体构架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非指示性”的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让他们自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虽然这种设想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语文学科可学习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学生对可供选择的内容会难以取舍,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与难度。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而不是一味地放任自由,要因课而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有创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鼓励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学生的理解受其阅历、知识面和文本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面面俱到,难以理解文本的精髓,有的理解很可能确实是错误的。有的学生在思考《陈奂生上城》这篇课文中“陈奂生付出五元钱后表现出的低俗的精神境界”这个问题时,竟然肯定陈奂生的低俗行为并加以赞扬,对于学生偏离文本的理解以及思想、价值观的偏差,教师应该立即进行有效地教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固然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并发表不同意见,但也不能放任学生自由发挥,需要积极引导、启发、提示和点拨,在恰当的范围内讨论学习问题并进行拓展,要时刻关注课堂的进展,置身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并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他们作出点评。

总之,“非指示性”教育理念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引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应该得到普遍推广,但要从根本上将语文教育从“指示”转变为“非指示性”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将理念逐步完善并指导实践更需要各级教师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46.

[2]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3]王荣生.对“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5.4.

上一篇:论乔治·克洛斯科的公平原则 下一篇:浅析绘本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