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骏:骑在“火箭”上

时间:2022-05-18 04:21:31

陈士骏:骑在“火箭”上

美国硅谷,仿佛确实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更容易使人成功。这种气质不是中国传统式的内敛中庸,而是外向攻击型的,是西部牛仔般的锐意进取,永不放弃。尤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比别人多一份勇气与坚持,才能脱颖而出。

再次印证这个结论的人叫陈士骏,28岁的台湾小伙。两年前,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信用卡卡奴”。几个月后,他鼓捣出的一个名为YouTube的视频分享网站,很快火遍全球,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2006全球最佳发明”。如今他已摇身一变,成为身家上亿的网络新贵。

从萌生一个创意,到建成一个帝国;从找到一个模式,到公司市值16.5亿美元――这一切,陈士骏只用了20个月。

20个月16.5亿美元,意味着每天都是270万美元!

盘点这些浓缩人生的数字,自称“一辈子都没想过发财”的陈士骏相当激动,沉睡在记忆深处的一幕幕突然在眼前清晰,很快又如烟淡去。“这简直不可思议!我从未想过YouTube可以长到今天这么大。”

玩出来的YouTube

故事,从2005年年初的一次对话开始。

当时,已经在贝宝公司待了6年的陈士骏想换个环境,另一家著名的网络公司邀他加盟,并许以高薪,但陈士骏却不为所动,打算自己干一番事业。

“你刚买了房子,每个月要还银行按揭,自己创业风险太大。”对于陈士骏的决定,好友卡罗并不赞同,劝他“还是老老实实当你的工程师”,但此时陈士骏满脑子想的,却是一次和朋友聚会的情景。

1个月前,在自己的公寓里,陈士骏举办了一个私人聚会,大伙儿玩得很开心,还拍摄了录像带。第二天,他们打算把拍的短片上传到网上,跟其他朋友分享,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网站――不是要下载特殊的软件,就是上传的内容需要审查,有的甚至得等上5天,才能看得到。

在数码相机及手机录像如此普遍的年代,网上却没有个人视频和共享服务,“显然,这是一个好机会。”陈士骏深信,只要能建立一个便利的影音分享平台,就有创业成功的机会。因为,他刚刚见证过视频分享的力量。

2004年12月26日,瑞典修车工人汤米在印尼的普吉岛度假。突然,“轰隆轰隆”,海上响起奇怪的低吟声,霎时,3层楼高的海浪凌空席卷。汤米一边跑,一边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这则短片在挪威的一个网站上播出后,包含CNN在内的全球媒体都在追着汤米买影带。陈士骏惊呼,修车工人也能打败CNN记者!

而接下来的事情更让陈士骏吃惊。短片一播出,马上就有12个博客转载,其中一个原本寂寂无名的博客,5天内就吸引了68万人次。而在网上收看东南亚海啸的人数,累计超过130万。“要知道,《商业周刊》每期的发行量也只有120万。”视频分享竟然如此受欢迎!陈士骏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如果建立一个网站,让大家把自己拍的短片传上去,所有人都可以免费观看,结果会怎样?陈士骏忽然激动起来。

首先它会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因为上传的短片都是网民自己拍的;其次它有可复制性,因为现在数码相机和拍照手机已经十分普及,几乎人手一个。

仔细一琢磨,陈士骏发现,这正是自己要寻找的新商业模式――第一,它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人们都是被动地收看媒体制作好的节目,YouTube等于给了大家一个“翻身作主”的机会;第二,它容易操作,陈士骏研究后发现要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根本不难,只是没人愿意花心思;第三,它有天然的竞争壁垒,不仅资金门槛高,而且自己占有先行者的优势。

而这三点,恰好满足了一个优秀商业模式必需的要素。

于是,他不再迟疑。几天后,在同事赫尔利家的车库中,“几台计算机,一张信用卡,就把网站建立起来了。”网站取名为YouTube,意思是“你的电视”。他们宣布,提供“嵌入式服务”,消费者上传影片到YouTube网站后,其他喜欢影片或是想要观赏影片的人,可以直接设立链接,贴到自己的网页上。也就是说,所有人不须要进入YouTube的网站,在自己的网页上就能看到那些影片。而最重要的是“使用者不只是消费者,更是产品共同开发者。”

事后,陈士骏坦言,当时的创业行为“确实有些疯狂,但如果没有冒这个风险,我一定会很后悔。”

好东西要与大家分享

然而,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顺利。

2005年4月的硅谷,晴川历历,芳草萋萋,正是一年中最生动的季节,但陈士骏的心情,却阴霾得可以拧出水来。“到现在也只有五六十段录像,”他蜷在车库的一角,神情沮丧,“而且,好多我自己都不愿意看。”

网站无人问津,坐等只有死路一条。两人决定主动出击,比如给朋友发邮件,让他们来捧捧场;到旧金山的各个大学去贴广告,声称如果有美女愿意协助拍摄短片并上传到YouTube上,就赠送100美元的网上购物券……

就这样,市场一步步被撬动了,网站的日访问量逐渐攀升到70万的高峰。“本以为,这下日子好过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我们没钱了。”要知道Youtube简直就是烧钱机器,每天上千个新节目传到Youtube租用的服务器上,每天600万次的节目观看数量,为维持这个水平,每个月仅带宽一项支出,就达数万美元之巨。

财务告急!但陈士骏仍然初衷不改,坚持“不用广告去轰炸人们”。缺少了广告这个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网站所有的开支都是靠陈士骏透支信用卡苦苦支撑。本来信用卡额度只有1万美元,随着访问量的激速增长,也被迫调高到18000元,且要每两周就付款一次。更恐怖的是,“我当时还要付房子的贷款,手里的钱很快就烧光了,”陈士骏已经听到了资金链行将断裂的嘎嘎声,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恐惧迅速笼罩了他――难道就这么完了?

陈士骏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一直都在一个人的“监视”之下。这个人就是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的合伙人罗洛夫博沙。博沙和陈士骏以前同在贝宝共事,对他的才华十分欣赏。在陈士骏马上弹尽粮绝的时候,他敲开了陈士骏的门。

剩下的过程变得很简单,陈士骏回忆说,“连商业计划书都没写,做了一个半小时的演示后,对方直接就问――‘你需要多少钱?”

不久,陈士骏的口袋里便多了红杉的3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怀揣着这笔钱,陈士骏拖着Youtube一路狂奔。

终极时速

2005年10月,一群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发现了YouTube,开始利用影片在自己的博客写日记,并在全球最大社交网站MySpace上引起轰动。直接面对数量庞大的目标客户,YouTube一炮而红。

大约半年后,在太平洋另一侧的香港,一个年轻网友,用手机录下了一位大叔在巴士里,大骂要他低声打手机的年轻人,“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压力……,我有压力,你也有压力,为何要挑衅我!”

这段画质不清晰、却极具趣味性的短片,放在YouTube上,短短一周就吸引了上百万人次观看。这名51岁、没有工作、貌不惊人的“巴士大叔”,不仅迅速在成为街头巷尾讨论的热点,连《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都竞相采访。广阔的东南亚市场,就以这样一个戏剧性的故事打开了。

如今YouTube已成为世界上前五大流量网站:每天有6万5千支影片上传、目前总计有多达1150万支影片,抢占全球近五成网络影音市场。

从一个崭新的创意出发,到公司市值16.5亿美元,YouTube只用了短短20个月。

这种“终极时速”,是如何成就的?

生逢其时,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以互联网作为媒介传送录像的概念,并非Youtube的独创,在互联网泡沫的高峰时期,媒体包括电视业就预测到互联网将作为电视图像的传播媒体,几乎所有的电视公司都在互联网上投入了巨资,结果都血本无归。因为当时根本是没有配合环境予以实现:Youtube不仅需要下载录像,而且还需要向网站上传文件巨大的路线片断,这对宽带的下载、上传速度,有更高的要求。在本世纪初,通过电话线上网的大多数网民是做不到的。此外,Youtube更主要的创新概念,即让网民自行制作录像片段,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其节目有从电视上录下的节目,也有自己拍摄的录像,这要求另几种技术的配合,即数字摄像、录像和编辑,这在上世纪末的时候,也是不普及的。只是最近两三年,数字摄、录像设备大大减价,普及率才急剧上升。

这样一来,互联网传送媒介、制作设备上为录像的网络分享提供了绝妙的配合环境。

第二个原因,则是幸运地“傍了一个大款”――红杉资本。

作为全球最大的VC,红杉投资的公司总市值超过纳斯达克市场总价值的10%,苹果电脑、思科、甲骨文、雅虎和Google等巨头的迅速成长,都离不开红杉的支持。背靠大树好乘凉,YouTube的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后台工作,全部由红杉打理。按照国际一流企业的标准,再造了公司的财务制度和治理结构,为后面的融资和上市铺平了道路。而Google收购YouTube,也是红杉一手促成的。

2006年10月4日深夜,在红杉资本的牵线搭桥之下,陈士骏、赫尔利和Google的创始人布林、拉里佩奇,在紧靠101高速公路的丹尼斯快餐店里见面了。

微笑、握手、坐下,然后这四位网络新贵便不约而同地赞扬起对方。拉里佩奇称“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创业时的自己”;陈士骏也毫不掩饰对Google的喜爱,“我很欣赏Google的经营哲学,它永远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这点跟我们的YouTube很像。”

相互的赞扬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都知道,彼此能坚持到今天,都不容易。这是一种棋逢对手的惺惺相惜。不到半个小时,一笔震惊世界的网络并购案就敲定了。交易确认的时候,陈士骏“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记得最终是他们买的单。”他身后的企业与行业,他记忆中的幸运与辛酸、智慧与狡黠,在这一刻仿佛都蒙上了最真实的荣光。

上一篇:加工贸易生死2007 下一篇:什么妨碍我们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