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规教育法在学生转化中的有效应用

时间:2022-05-18 12:12:07

反常规教育法在学生转化中的有效应用

反常规教育法就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甚至要改变的教育方法,利用其“负面”效应达到管理班级、转化学生的有效成果。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方法有其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运用得当,还是值得采用的。所以,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应该适当学会运用一些“反常规教育法”,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学会“残忍”

梁同学是笔者班上一位漂亮活泼的女生,但在一次班级活动中,笔者让她和同寝室的其他三位女生共同去完成一个任务时,发现她和三位室友的关系并不融洽。事后了解到,梁同学在晚上就寝时有个不好的习惯,即在半夜经常醒来,一旦醒来就会叫醒另外的三位同学,搞得整个寝室的同学苦不堪言,其他同学也曾婉转提醒过她,但均无效,考虑到是同学,再加上梁同学个性张扬,处事比较霸道,其他同学也就一时忍气吞声。

笔者知道这个情况后,觉得问题非常严重,于是就去找梁同学谈话,问了她很多的原因,都被否定掉,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晚上无缘无故的会醒来。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家长带她去就医,但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又找心理医生,也找不出问题。最后,笔者建议让她的家长晚上把她接回家试试。第二天她母亲说女儿在家和她睡觉时半夜没有醒来过,而且睡得很香,接下去的几天情况都是这样。于是笔者推测,原因就是这位学生在家里受到家长的溺爱,在学校,晚上睡觉缺少安全感,所以经常在半夜醒来,而当她发现其他同学还在安然就寝时,心中就会感到不平衡,于是就会把其他同学叫醒陪她说话。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笔者再次叫来梁同学,指出她行为的错误性,并告诉她“下次再有同样错误马上停止住宿”,她很不以为然地走了。笔者打电话联系她母亲,征求她母亲的意见,但她母亲也向笔者吐了苦水:在教育上,她承认自己的确太过宠爱,造成女儿任性、霸道。但考虑到家离学校很远,家里条件又不是很好,每次都是骑电瓶车接送,很不方便,加上下半年的天气变化多端,还会碰上恶劣天气,况且来回至少要一个多小时,不但影响女儿的学习时间,而且还要影响自己的工作等等的不便之处,所以住校是必然的。但是如果让梁同学继续住校,她肯定还会影响其他同学,考虑再三,笔者决定对梁同学采取“残忍”的手段,一旦发现她故伎重演,马上“遣送回家”。决定宣布,母女俩都是十万个不高兴。头两天平安无事,第三天,梁同学又旧病复发,笔者果断作出停止住宿一周的决定,任她母亲怎样恳求,女儿怎样哭闹都不动心,一周后,又让她写下保证书,母女签名后才让她重新入住。从此以后,这位学生晚上再也没有出现以前的情况。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当代的中学生在家中都是娇生惯养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他们在学校也希望能像在家里一样受到宠爱,生活要像家里一样舒服,随心所欲,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定的关爱,另一方面,这种关爱应该有别于家长对孩子的爱,因为班主任要关爱的是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爱,否则是做不好班主任的。作为班主任,不能无原则地宠爱学生,要严爱有度,该严的时候就要严。就如本案例中的那位学生,或许对她来说是比较“残忍”的,但“残忍”有时也是一种爱的表现,这位学生也是因为笔者的“残忍”而改变了这一既影响自己又影响他人的不良习惯,使她融入到寝室这一小集体中。

二、学会“糊涂”

班级里的学生犯错是常有的事,有些学生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而有的学生则不同,受到老师批评就会闹情绪。教育这类学生,一味地批评、惩罚未必会起到应有的效果,班主任有时“难得糊涂”却能在这些学生的教育上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阮同学是班上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但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习惯很差,上课不认真听,下课老爱往篮球场跑,平时作业不爱动脑,喜欢从同座那里“参考”,所以成绩也一直在班级中等偏下。对此,笔者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甚至必要的惩罚,但收效甚微。有一次数学考试,他居然考了班级前十名。笔者知道,他的这次考试成绩肯定有水分,但笔者没有批评他而是将错就错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扬了他。看着他那瞬间涨红的脸,笔者更确定了他的“水分”。课后,笔者单独找他谈话:“老师一直在说你是个聪明的学生,这不,这次数学考试你不是成功了吗?老师希望你能保持这个水平。”话音刚落,他就红着脸支支唔唔地说:“老师,……”笔者知道他想说什么,于是马上接口说:“老师知道考试有偶然性,要保持好的成绩不容易,但是老师相信凭你的聪明,只要你上课认真听,课后独立完成作业,你一定能再考出像今天这样的成绩。”这次考试以后,阮同学的面貌开始慢慢地改变:上课认真了,作业不抄袭了,碰到问题能够问同学问老师了。看到这可喜的变化,笔者不断地适时加以表扬鼓励。几个月后,这位同学真的用自己的实力考出了全班第二的好成绩。

学校三令五申,学生不能带手机进学校。尽管班主任多次宣传教育,有的学生还是偷偷地把手机带进来。有一次,笔者刚在班主任讲话时对这事作过强调,第二天,就有值周老师拿着一只充电器跟笔者说是笔者班某某学生的,还说这学生再三要求不要把这事告诉班主任。当时笔者就火冒三丈,冲出办公室去找这个学生。刚进教室,就看见他坐在教室里认真看书,看见笔者进去马上把头低下。看着他的表情,想起刚才值周老师说的话,笔者抑制住冲动没去叫他,而是随便叫了另外一个学生谈心。在随后的几天里,也一直没有去和他谈这件事,而是偷偷地观察他。可能是出于一种内疚的心理,他在各方面表现得比任何时候都好:自修课不再讲空话了,讨论问题也是把声音放得很低;第四节课一下也不是忙着去篮球场,而是去食堂吃饭,然后早早地来到教室学习;上课也比以前更认真了,课后的问题也多了起来……一段时间后,笔者找他谈话,他问为什么不没收他的手机,笔者笑着说:“充电器在我这里,你还能用手机吗?”他红着脸说:“我早已把手机带回家了”。

班主任的“难得糊涂”,是给学生一个机会,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一个进步的机会;班主任的“难得糊涂”,是对学生的宽容,是对学生的理解;班主任的“难得糊涂”,体现了与学生关系的平等,更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不过,这“糊涂”只能“难得”。

三、学会“虚伪”

杭同学是以735分(全市35名)的中考高分考进我校的。高一阶段,由于过重的学习压力,和过高的学习期望,患上了抑郁症,经常一个人回到寝室里流泪,坐在教室里发呆听不进课,做不成作业,在家里还会无理由地乱摔东西,休学回家一年后来到笔者所带的高一(10)班。刚到班里时,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表现出许多异于常人的举动。针对这样的学生,学校不能一脚把她踢给父母,必须给她机会,这样,留给班主任的任务就显得尤其繁重。在向原班主任老师了解她的情况,再经过自己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笔者发现这位学生头脑聪明,反应快,有时也能说会道,平时总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但又总是因为达不到目标而陷入无限痛苦。如果能经常性地给她鼓励,哪怕是给她一些“虚伪”的奉承,也能让她体会成功,感受到温暖,找回归属感。为此,笔者为杭同学专门制定了以下措施。

1.班级实施值日干部制,安排她每天记载班级同学迟到早退情况,并写下班级日志,并在晚自修向班主任汇报。这样每天笔者都可以和她交流,还时不时夸她是笔者的好助手,介于班主任与班长之间。一段时间下来,笔者发现她的笑容多了,班级的迟到早退现象也基本消失了。为此,笔者在班上大张旗鼓地对她予以表扬,让她颇为自豪。

2.班级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让她组织一个以“演讲”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每周一次班上演讲,和其他小组一起PK研究成果。事后发现,她很有表现才能,每次的演讲都很精彩。

3.尽可能多的让她参加各种活动,并刻意安排小组成员,有意识让她成为主角,让她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有机会,笔者会参加她所在这一组的活动,而且由笔者亲自担任这一组的指导教师,和她一起出谋划策,让她体会集体的温暖和成功的喜悦。

4.在学习上给她更多的关怀,及时向任课老师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并向各任课老师反馈该同学的各种信息,以求得各任课老师的帮助。发现进步及时表扬,考试时,对她的试卷进行特殊的批改,尽可能给以“鼓励性”的分数。考差了,各位老师都会先做她的工作,帮她分析原因,减少低分对她的刺激。

5.及时跟家长沟通,了解其在家里的表现,约定每周最少联系一次(家访或者电话联系),及时反馈她在家校的表现,相互配合,并安排和她同住一个小区的同学跟她一起回家和上学,让她不会感到孤单,体会同学之间相处的快乐。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杭同学的表现有了可喜的变化,虽然她的成绩还只处在班级中下,有的时候仍然会有情绪上的波动,但笔者已经不再象以前那样担心了。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发很多,但最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有时老师“虚伪”一点未尝不是一种好事,只是要用对人,做对事。

四、学会“偏心”

《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后人解释为:贫者越贫富者越富或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现象。

“马太效应”运用在教学上很有可能出现老师只关注尖子生而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放弃态度,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必须避免的。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马太效应”对激励先进、鞭策落后还是功不可没的,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马太效应”促使学生转化,貌似老师处事“偏心”,但实则效果显著。

骆班是同学们对班长的爱称。他,全市第三的中考成绩,温文尔雅的气质,阳光活泼的个性,加上可爱的外形条件,为老师喜欢是在情理当中的。因为他的成绩的确优秀,几次大型考试均列年段前列;而且工作能力也是令人折服,班级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对他的钟爱时不时地溢于言表。时间长了,班上其他一些优秀的学生开始有了意见,说老师偏心,什么事都向着他。为了不让学生把怨气发泄到骆班身上,笔者及时在班团活动课上阐明自己的观点:谁表现优秀,谁就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欢迎同学监督。课后,笔者又分别找了几位有意见的同学,跟他们约法三章:只要你们达到约定的目标,老师一定会给予你们理所当然的荣誉和认可。同时,笔者还组织班委适时调整了班级学生考核条例,重点增加了进步奖的奖励分数和文体等其他方面的奖励,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获得褒奖的机会,这样大大调动了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在接下来的几次考试和班级活动中,笔者对进步明显,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样给以特别的表扬和奖励,并有意无意地给这些同学以“偏心”,刺激另一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形成一股“争宠”热潮。同时,笔者把这种激励方法传授给其他的任课老师,鼓励他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和作业后,更多的是在各类考试后运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笔者发现,一个学期下来,没有得到老师特殊认可、得不到老师“偏心”的学生几乎消灭,而班级上不但没有相互排斥的硝烟,反而多了和善的调侃:“今天你被宠了吗?”

上一篇:对化学课堂中的一些常见教学问题的初步探索 下一篇:修补梦想的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