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17 11:18:32

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生物不仅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自然科学,它也是一个能激励人们不断去探究新知识领域的学科。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可通过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由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方面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创设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科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工作,他的才能可发挥出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事情或工作,只能发挥出20%左右。中学生探究的兴趣取决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减少教师活动,简化教学过程,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更多地提供给学生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尽量做到生物的形态特征让学生观察、描述、总结,思路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推理,难点让学生突破。当然,不要一讲探究,教师就三缄其口,而应该善于引导、点播、鼓励学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要创设基于师生的情感交融、思维共振、互动互惠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当学生处于发现和创造氛围之中的时候,当学生自己用心体验、去发现、去创造的时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会得到迅速的充实和提高。教师创设的问题应该具有兴趣性、启发性、探究性及幽默感。这些问题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主动学习,认真思考,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

二、创设条件,引导探究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使学生在和谐氛围中养成敢想、敢说、敢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心态,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

1.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头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口表达,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需要。学生如果对教学内容缺少感性认识,就难于理解和掌握,也难于开展探究活动,更谈不上创新。教师要积极运用和开发图片、模型、实物、标本、实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上的影像资源,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千方百计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情景交融、声情并茂、模拟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材料,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点燃探究热情,激发探究意识。

2. 利用知识迁移为突破点。运用知识的迁移,能激活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也就是说,如果能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相近点,就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帮助学生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找到了探求新知识的突破点。这一点在生物教学中比比皆是。例如,同科属的动物、植物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教师在讲授同科属的动植物时,可以启发学生观察、描述、对比、总结,使学生的感性及理性都进入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状态,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

三、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探究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又一教学基本理念。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所以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采用小组讨论法、辩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具有启发式的教学法,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精彩的言论、会心的笑声、鼓励的掌声,使知识、能力和情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培养和发展。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下转 96页)(上接 90页)根据学的法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进而转化为“我会学”,这样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及要求,同时也是由生物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生命科学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学生物教师是奠基者,任重道远。

上一篇:从纯美术到大美术 下一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