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中的商人良心

时间:2022-05-17 11:18:12

灾难中的商人良心

1分钟前,金堰旅馆的老板刘光强还坐在旅店门前的露台上享受5月份午后的凉风,1分钟之后,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中心的石油街上,无数的大楼像在跳舞一样,不停扭动,然后那么单薄而无助地轰然倒下。

世界在转眼间变了模样。

当刘光强感觉楼房晃动之后,迅速冲出楼房,亲眼看着经营多年的旅馆塌陷下去。他突然意识到,刚刚入住他旅店的一男一女已经被埋在了废墟中。

从此以后,他守在空无一人的石油街,一次又一次呼唤被埋旅客的姓名,竟然找到了旅客……

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与都江堰市临近的四川省汶川县成为一场7.8级地震的震中区域,牵动了世界的目光。城市被废墟掩埋,生命与死神赛跑。本刊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直击了这场震动华夏的大地震中,那些顽强的商业生命,以及灾难中闪烁的中国商人良心。

孤独的都江堰

黑暗的城市在偶尔闪动的昏暗的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黑暗;寂静的城市在偶尔发出剧烈声响的发电机的轰鸣中,显得更加寂静;寒冷的城市在风雨的扫荡中,显得更加寒冷。

这就是5月13日夜晚,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景象。――你千万不要把这座城市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名号结合起来,它已经随着地震变成了一座孤独的城。

从成都出发经成灌高速,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高速路上裂开的缝隙,以及歪歪倒倒的路灯。很少看到路灯,偶尔突然明亮的一串路灯,总让人想起那白色的花圈,当然也被看成希望的灯火。

抵达都江堰市区的时候,基本没有了灯光――地震之后,这里“三停”:停水、停电、停气。

更早的时候,这里的民众从那些舞动的楼房中跑了出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是地震。还有一些人,被埋在这片恐怖的废墟中。

随着黑夜的来临,在城市中那些稍微宽广的地方就出现了,用各种散落下来的广告牌或是雨伞组合起来的临时栖身之地。

看到有汽车进来,车灯的晃射下,可以看到不断有冒雨前来讨要吃的、喝的当地市民。他们会拉着你的手给你讲述,地震发生那刻的他们是如何的惊心动魄。他们也会给你讲述,就在他的不远处,有好几个人已经被埋了,但至今没有消息。他们还会说,前一天,某栋楼里已经挖出了多少具尸体,而又有多少具尸体至今没有人认领。

行动起来的生意人

天亮的时候,这座前一天晚上还沉浸在无限黑暗、寂静和寒冷的城市马上苏醒过来――军队、政府等送来一车又一车的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不仅如此,更多的个人或是商人也会进来――他们给灾民送来了食物、以及生活用品。

都江堰市世纪精英广告公司的老总宋利君就是其中一位。

5月14日12时,商界传媒采访组再次抵达都江堰灾区。宋利君冲到采访车前不断拍打车子的玻璃窗。

但她不是来要吃的,也不是来要喝的。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能不能帮忙呼吁下,我们这边需要食用明矾!”

“什么啊?明矾?”

“是的,明矾,能净化水的明矾!”她不住点头,然后递进一张她的名片。

很显然,她要求我们呼吁救灾者为灾区送明矾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昨天在都江堰的一个镇上,她看到当地受灾后水质太差了,想出来的办法。

“地震发生的时候,我正在一家公司谈生意。刚从那栋楼里出来,地就开始晃动了。”宋利君说。然后她爬着,往自己家的方向赶。当她赶到家外的时候,她住在5楼的家已经被晃翻了。楼下的操场坝上,已经站满了惊魂不定的人。

对她而言,那是一个奇迹般的时刻。儿子和家里的老人,陆续出现在她的面前。

然后,她和家人开始搭建帐篷。自己家的帐篷搭建好之后,她又在帮助周围认识不认识的人搭建帐篷。晚上7、8点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安静下来了。

宋利君却突然睡不着了。她觉得自己应该出去做点什么,然后,她偷偷爬回了那栋不断在余震中轻摇的楼房。

不过,她不是去拿柜子里的钱也不是冒着生命危险拿干粮。她仅仅是为了拿到屋里几盒印着自己名字和联系方式的名片。

此前,她努力地给自己的朋友、亲人以及120、119打电话,但是即使把手机键按坏了,依然是接不通。“我觉得拿个名片,以方便联系。”

她拿了名片之后,刚回到帐篷,准备出门,就遇到了几个联通公司的人来问路。

“我在都江堰生活了几十年,对什么地方都熟悉!”一听说有人来寻求帮助,宋利君突然来了劲。于是,带着联通公司的救援人员,她开始在各地的山上转悠,看着他们找到地方,然后一个一个地修建基站。

而自从那个夜晚,从帐篷里出来后,宋利君一直没有回过家。

“还谈什么生意啊?”当记者问及这样天天出来参与抗灾救灾,是否会对生意有影响时,宋利君做了这样的反问。“人活着比什么都好!”然后,宋利君又淡淡地说,好像是和自己的对话――她把目光放向了远方,那里是无数已经坍塌的楼房,以及用各种垃圾和非垃圾搭建起来的帐篷,当然也有越来越多前来抗灾救灾的人们。一滴泪水,就在这时从她的眼角滑落。

在没有做生意以前,宋利君是一位人民教师。这是,她不断重复的叙述。而现在她作为商人,依然和人民教师一样,充满了爱心、良心和责任感。

生命,就是生意的命运。也许宋利君的体会没有那么深刻,但是,她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这样的概念。

前一天晚上,为了孩子的安全,家人在她救灾的现场,把她逮住,要求她必须马上送孩子去成都投靠亲戚。

作为母亲,她可以受苦,但是她没有理由让还未懂事的孩子跟着受苦。

在帮助一个志愿者团队找到受灾最严重的聚源中学之后,她看到陪同她一起在风雨中冻了几个小时的孩子,泪流满面。

她要送孩子走,但,她突然发现自己身上没有钱。

结果,一个要回成都的自愿者,说什么也不要她的钱,然后把她和孩子一起送到了成都的亲戚家。

第二天一早,宋利君又赶到了都江堰。

在给我们提出了有居民迫切需要食用明矾之后,她又消失在受灾者、志愿者、救援者等各色人群中。

这一天,她依然没有回家。

煤老板不是黑的

这个家庭有5个人:一对老年夫妻,一对青年夫妻,一个3岁大的孩子。

5月12日下午发生地震之后,他们抛弃家园,连滚带爬,走了30里山路,赶到了都江堰――“因为这里容易得到救助!”

当那个老太太正在向我诉说,他们是怎么三天只喝了1瓶水,下一步也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曾万阔出现了。这是5月15日下午1点12分,地点是都江堰抗灾指挥中心外的草坪上。

他听完老太太对我的叙述,就走了过来,打开手里的钱包,拿出1000元递给老太太:“这钱你拿去买点东西,给孩子买点吃的!”

曾万阔的眼里饱含泪水,头也不回地背着我们准备快步离开。

“给他们这点钱,我知道也没有什么用,但是我们的东西都送完了,只能拿点儿钱,也算是表达我的心意吧!”他对追上去的记者说。

曾万阔是5月12日下午从贵阳出发,赶往都江堰灾区的。他带队开了6辆车,出发前,他们把每个车上都装满了矿泉水、面包、方便面。

此前,他在他的公司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讨论的主题是救灾。

结果,全公司的人都把手举得老高,“全部都要求来参与!最后,我和公司的几位领导商量之后,选出了二十几个人。”

他们先是带着物资,努力往机场跑,结果让他们异常失望――到成都的航班已经取消。

于是,他又马上安排车,一路向北,目的地――四川都江堰――这里是目前能实施救援的地方。

“到都江堰的时候已经是凌晨2点,整个城市一片漆黑,偶尔有政府用发电机发出的跳动的灯光。”曾万阔描述说。

而随着曾万阔率领的6辆车的到来,那些点缀在黑暗城市的开阔地的一个暗暗的灯光下,开始出现了人影的晃动。他们都是从那些垃圾搭建的所谓帐篷里出来的。这些人,有的已经两天没有吃饭。

曾万阔和他的员工们一起,开始沿着有“帐篷”的地方进发。每个“帐篷”先是发一箱水,但是随着走的路程越来越远,最后只能几个“帐篷”发一箱水。

那个夜晚,七万多元购买的物资,全部被发放给了都江堰灾区的灾民。

然后,曾万阔和他的员工们,就地停车,在车里度过了那个难忘的夜晚。

“那个夜晚,我基本没有睡着,一方面是,连续吃了几顿干粮,胃受不了了;另一方面是,这里充满了说不清楚的情感漩涡。这不仅是死亡的味道,我知道我们的地下还有无数的人被埋着!还没有来得及挖或者是根本挖不出来的!”

对于为什么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往灾区送物资,曾万阔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想着,我一定要去现场。如果我都不去了,我对不起我自己。我是一个公司的老板,手下有3000多名员工。”曾万阔说。

这突然让人感到眼前这个精瘦的男人,是如此高大――他穿着一件普通的T恤,脸上还有很多疤痕,突然遇见,往往会让生厌。

后来,在他发出的名片上,记者终于找到了这个管理3000多名员工的老板曾万阔是办什么企业的――煤矿。

煤矿是黑的,老板也是黑的,这几乎是多年来人们的共识。对于这样的“黑心企业主”,无论他做再多的慈善,也不会改变他的形象――他永远在压榨工人的血汗钱,甚至以工人的生命为代价。

事实上,他越是做慈善,越是让人感到他是多么的滑稽――这难道不是作秀吗?

而现在,当曾万阔无声无息在做慈善的时候,他是在作秀吗?

这让人看到一种希望,一种民族的希望。在别人的嘲笑与偏见之下,曾万阔这样的“黑心老板”能在黑夜里做慈善――他一定没有想到过,会被记者撞见,会成为又一次“作秀”。

这让人看到一种力量,一种企业的力量。在灾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而作为企业,它可以动用它积累的无尽的财富,在关键时刻贡献给最渴望帮助的人们――在和记者的谈话中,曾万阔不断通过电话安排贵州的后方,准备什么物资,用什么工具运输。

当记者请曾万阔来评价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他说出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公司就是大公无私。

都江堰哭泣的土地上,这句话一直在记者耳边,挥之不去。

上一篇:示弱,让他感到被需要 下一篇:直销超市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