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改进和变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时间:2022-05-17 09:47:17

不断改进和变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高职教育需要不断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才能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先进的,也会因为反复应用而使学生产生钝化,失去学习的兴趣,故适当变换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通过对《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充分说明了改进和变换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职业技术教育要以高职教育的理论为依据,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职业能力培训、职业素质养成、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根据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实践技能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密切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把培养目标这根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方法必须不断改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先进的,也会因为反复应用而使学生产生钝化,失去学习的兴趣,故适当变换教学方法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以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为重点,主要坚持三条原则:“创新性”、“技术示范性”、“灵活多样性”。根据工作任务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理论教学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现场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变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即以问题为基础,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授课前将“问题”发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行查阅有关资料,强调复习医学基础理论。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上课时以学生主动、互动式讨论为主,老师启发引导,最后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医院重症监护的教学中,提出怎样的病人需要监护,监护哪些项目,病人发生危险该如何处理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其兴趣盎然地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

自学讨论法是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而进行的一种方法。老师提前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学生先自学,然后在讨论中分享他人的意见和见解。让同学们通过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最后教师评价、总结。例如在急性中毒的学习中,通过自学讨论使学生不仅对有机磷农药、一氧化碳等这些常见急性中毒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还了解到有机溶剂(苯类)、氯气、四季豆没煮熟等一些少见的中毒。同时这种方法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场教学法就是安排学生在现场观摩救护人员对病人的救护过程,学生不明白则随时向老师提问,结束后,学生写出学习小结。比如在医院急诊救护的教学中,安排学生在医院急诊科了解如何接收急诊病人,怎样进行预检分诊,对不同病情、病种进行适当的急诊处理。在真实的现场也使他们熟悉了急诊科的主要制度、任务和设置,更加体会到急救绿色通道的真正含义和重要。

情境教学法就是营造高度模拟仿真的救护情境,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演示,模拟救护过程严格训练,按操作规程完成各项护理技能操作。如在学习心肺复苏的教学中,我们利用模拟心脏骤停的病人,营造真实场景,完成如何判断呼吸、心跳停止,正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技术,单(双)人操作的现场心肺复苏术,复苏后的重症监护等内容的学习。通过情境教学,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选择学生相互扮演救护者和被救者,例如在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的学习中,老师讲解并示教后即安排学生通过相互角色扮演进行实训,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掌握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的救护技术,而且在学习救护的同时,还能体会到病人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在救护中要充满爱心,对各项护理技能操作做到正确而及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

通过我们不断改进和变换教学方法,将理论渗透到实训项目中,让理论和实践真正融于一体,使学生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确保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所有的实训项目源于工作要求又高于工作要求。体现了课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结构又相对稳定。教学内容与职业的要求接轨,实现了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顺利对接。最终使学生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形成和建立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理念;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献身精神,具有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上一篇: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特点――高师专科音... 下一篇:两型社会建设与高校“环境法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