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

时间:2022-05-17 03:49:48

摘 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音、形、意三者的统一体。先民们在创造汉字的时候,总是力图做到“视而可识,察而可见”的作用。人们所知道的“秦”字并非为“春秋各半”合成,之前广为人知的《“秦”字的由来》的故事有待商榷。

关键词:秦;由来;演变

我们现在所写所用的“秦”是一个现代汉字,是经过“秦”古代汉字种种变化发展而得到的。

“秦”字:甲骨文,金文,后来秦始皇统一字体为小篆,“秦”则写为,后来再到楷书。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音、形、意三者的统一体。早期的汉字很多为形义结合、形义统一的,我们可说“形义相一”。我们可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来知道这个汉字的“本义”。我们可通过“秦”早期的形体结构来分析得出它的本义。

“秦”甲骨文上边左右是两只手,中间是一把木杵,下部为两禾,是由五个象形部件所构成的会意字。通过部件组合,我们可知大意为两手用杵舂谷,则“秦”字本义与粮食有关,粮食丰收。金文“”与甲骨文写法相似,更为清晰――“杵”在上,下面两禾减为一禾,由此可得“秦”金文与甲骨文字义基本相同。小篆“秦”相对于甲文和金文更易懂,更规范。“”在《说文・禾部》中:伯益之後所封。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文秦从。匠切。这清晰地给出了“秦”的字义,也给出了此字产生的大概时间。我们不难解释现在楷书“秦”的写法“从禾,舂省”,上半部由“舂”字头代替“杵”形,省二手,下部存“禾”。既体现“秦”字的本义又简化了写法。

在《语文故事会》及《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13年06期中“语林趣事”部分均看到同一个关于“秦”由来的故事:

秦始皇,春秋各半为“秦”――秦始皇当皇帝之前,秦字的写法是“”,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秦”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忽然想起国号“”字来,这个字拆开,就是一把木椅上面坐着两个“王”,这分明就是二王平分天下嘛!这还了得!必须废掉这个“”字。他想再创一个同音的字来代替“”字。

他思来想去,却怎么也想不出个眉目来,于是找来史官问:“从开天辟地到如今,谁的业绩和功劳最大?史书上记载着没有?”史官答:“唐尧虞舜夏商周,功过是非见《春秋》。”秦始皇又问:“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只有《春秋》这本书吗?”史官答:“是的。”

秦始皇忽然灵机一动:“这么说,《春秋》就写到现在没有再往下写吗?”“对!”秦始皇对史官们笑了一笑又说:“寡人乃千古一帝,要占他一半《春秋》,决定用一半春秋定国号!”秦始皇提笔在手,刷刷几笔,写出一个“秦”字,说“寡人取‘春’‘秋’二字各半,合二为“秦”以代“”字。

于是“秦”字就诞生了。

这个故事乍一看,觉得“春秋各取一半合为秦”很在理,但其实不然,稍一琢磨,就可得出它不真实的地方。

一、没听过:秦国的秦之前为“”

《说文・禾部》秦:“伯益之后所封国。”伯益一作伯翳,《史记・秦本纪》说,伯翳佐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氏”(《史记》第一册,中华书局北京1959年版)由此可得秦国在建国时已为“秦”,何来“”呢?同时“”字在《太平寰宇记・西戎・大秦国》中有出现:“其殿以瑟为柱,黄金为地,象牙为门扇,香木为栋梁。”这个“”与瑟连以为“琴瑟”,是作为“琴”的异体字而存在的。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所用字体为小篆,“秦”字为,“春”字为,“秋”为

春:《说文》:春,推也。从屯,从日,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秋:《说文・禾部》:禾孰也。从禾,省。文不省。七由切。“春”与“秦”的上半部分虽在楷书中写法相同,但在秦始皇时期的小篆中完全形义不同,所以“秦”不可能由“春秋各半”组成。

三、有文:“早期隶书――秦隶中‘秦’字已出现了类似后代隶、楷字体的写法,《睡虎地秦简》中‘秦’字写作(睡虎地简二八・五)”(《也说“秦”》,饶星,汉字文化2009年01期)

首先,小篆是秦始皇时期的官方字体,而隶书是社会地位较低的辅字,所以在那时,国号应使用正式的官方字体小篆,而不是隶书。其次,依据之前“春”“秋”“秦”的小篆字形可知,隶书“春”“秦”二字上半部分由来各不相同,便可知隶书“秦”字不会取自于“春”字上半部分。同时,“秦”的下半部分也直接沿用小篆字形的下半部分,无需再借用“秋”的一半。

由此,我们知道“秦”字并非为“春秋各半”合成,之前这广为人知的《“秦”字的由来》的故事确实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李肖寅.国号字“秦”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1).

[2]万莉.说文解字:禾部字的文化阐释[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3]荀春荣.关于“秦”字的由来[J].红旗文稿,2012(10).

[4]饶星.也说“秦”[J].汉字文化,2009(01).

作者简介:夏宁,女,1989年10月出生,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新课改条件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下一篇:自主课程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