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人工林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05-17 12:20:26

彰武县人工林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摘要:人工林涉及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油松、樟子松。人工林经营正面临着由于不合理经营所带来的人工林退化、长期生产力下降和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枯死、抗逆性能力降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可通过适地适树的选择造林树种、加大有枯死林分的卫生抚育力度、低效人工林改造、营造混交林、构建混农造林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防治、对现有人工林进行改造等措施来进行合理防治,促进林木正常生长,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在提供林木产品、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关键词:人工林 现状;存在问题

1. 人工林现状

彰武县人工林面积115841公顷,蓄积491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432公顷,蓄积1万立方米。人工林涉及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油松、樟子松。杨树是彰武县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杨树面积92979公顷,占全县人工林面积的80%。油松是适生范围较广的一个树种,樟子松占全县人工林面积的7%。

2. 人工林衰退的现状及趋势

2.1林分生长表现衰退

人工林经营正面临着由于不合理经营所带来的人工林退化、长期生产力下降和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枯死等诸多问题。杨树、油松、樟子松面对涝灾、病虫害、干旱的自然干扰抗逆性能力降低。病虫害不发生则已,发生就难以控制。

2.2几个树种相继出现了枯死现象。

人工林多数在偏远的沙荒地和瘠薄的丘陵,立地条件差,土壤肥力低,加上气候影响,树木病虫危害等原因,造成树木生长不良,大面积成片枯死,并呈漫延趋势,成为林地小开荒侵蚀的对象。

2.3人工林发展不平衡

造林树种单一,纯林面积大。混交林少,混交树种少。同龄林多,异龄林少。造林密度过大,经营措施不到位。

2.4林分结构单一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面积多,成熟林面成少,森林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森林的生态功能相对较差。

3.形成衰退问题的主要原因

3.1造林树种选择不当

由于造林的立地条件不能满足造林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要求,导致人工林生长不良,难以成林成材,不能满足造林目的。

3.2造林密度偏大,引起树势衰弱和林分退化

由于密度过大,营养面积与生长空间就不能满足树木的需要,必然导致林木生长不良,并且易遭病虫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危害。抚育不及时,林分保留密度与林分生产力条件不相适应,林分卫生状况、稳定性长期处于不佳状态,在外界条件干扰下,经受不住病虫害、气候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干扰。

3.3气候条件加速了林分衰退速度

夏秋季节连阴雨的天气较多,造成林地积水,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导致叶锈病大面积危害杨树,感病木提前落叶,降低光合作用,干扰其他代谢活动,严重影响生长。树木提前落叶后,木质化程度差,容易受霜害、冻害,造成枯稍现象发生,还容易引起其他潜伏浸染性病害的发生。

3.4人工林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在人工栽培的树种中,杨树、松树都是纯林,由于树种单一,返还到土壤的枯枝落叶少且分解速度慢,营养元素归还土壤的较少,土壤板结严重,影响土壤的透水性、透气性,从而影响林木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林木的生长。

3.5病虫害的危害

杨树纯林多,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生态控制能力下降,导致杨树病虫害频繁发生。危害杨树的病害有溃疡病、烂皮病和叶锈病,虫害有杨干象、青杨天牛、白杨透翅蛾等。

近几年来樟子松、油松成林发生衰退的原因是造林密度大,林分郁闭后,修枝、间伐等经营措施跟不上,导致林分水养失衡,发生枯梢病,伴有松毛虫不同程度的危害,使树木生长发育衰弱,引发林分衰退、感病,造成树木死亡。

3.6营林措施的干扰

由于杨树人工林面积大,加之对森林资源“重取轻予、粗放经营”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抚育措施跟不上。

4.解决问题的对策

4.1适地适树的选择造林树种

加强立地控制,根据指示植物等确定立地类型、划分小班和选择适宜高效、抗病虫害的树种和优良体系。

4.2加大有枯死林分的卫生抚育力度

对有枯死木的林分,应尽快进行卫生抚育,避免引起病虫害的传染蔓延,造成更大面积林分枯死。通过卫生抚育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减少单位面积的保留株数,使林分内部的水养达到平衡,恢复林分的生长势和稳定性。

4.3低效人工林改造

低效林产生的原因不同,造林方法不同,满足最佳经营目标,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改造为主,培育与保护相结合,对密度大的林分,尽快进行抚育采伐。

4.4营造混交林

新植林应以混交林为主,配置块状、带状混交为宜。块状混交简单易行,两个相邻小班应该采用不同的造林树种,做到阔叶林的造林面积在20%以上,会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营造杨树和灌木混交林后与杨树纯林相比,木材蓄积量显著增加,病虫害明显降低。

4.5构建混农造林经营模式

以林为主的林农间作型,选择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树种,采用带状或大行距栽植的方式与农作物间作。造林后3~5年内,可利用林间空隙地间种农作物;林分郁闭后,停止间作,以经营林分为主。在幼龄期株行距大小暂不会造成林木生长显著差异,农作物间作大多在树行之间,行距越大越有利于提高有效间种面积。间种农作物,提高了林木抚育效果,农事活动(铲、趟、追肥)可有效改良上层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扩大了林木追肥范围。

5 结论

人工林经营正面临着由于不合理经营所带来的人工林退化、长期生产力下降和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枯死、抗逆性能力降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可通过适地适树的选择造林树种、加大有枯死林分的卫生抚育力度、低效人工林改造、营造混交林、构建混农造林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防治、对现有人工林进行改造等措施来进行合理防治,促进林木正常生长。

上一篇:基于计算思维的启发式离散数学教学探索 下一篇:元认知理论下初中数学解题常见错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