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状腺癌患者围术期开展颈部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05-17 10:23:03

在甲状腺癌患者围术期开展颈部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在甲状腺癌患者围术期开展颈部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76例甲状腺癌患者均接受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与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治疗,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8例, 两组患者均围术期基础护理, 干预组增加颈部功能锻炼,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 干预组患者面部水肿发生率为7.89%, 颈部僵硬发生率为26.32%, 瘢痕挛缩发生率为10.53%, 显著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甲状腺癌;围术期;颈部功能锻炼

甲状腺癌在我国是临床多见的恶性肿瘤疾病, 发病患者多为女性[1], 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与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该病临床治疗的最有效手段[2]。但手术后患者容易产生面部与颈部的多种并发症, 严重影响术后恢复, 本次研究对38例患者开展了围术期的颈部功能锻炼, 现将开展方式与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开展功能性颈清术的甲状腺癌患者76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与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治疗, 其中男19例, 女57例, 年龄18~69岁, 平均(44.2±15.6)岁, 单侧甲状腺癌71例, 双侧甲状腺癌5例。随机将样本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8例, 两组样本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围术期基础护理, 对照组中鼓励患者尽早开展日常进食与交流, 引流管去除后要求尽早下床运动, 干预组在基础护理上增加颈部功能锻炼, 具体措施如下:手术前:详细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开展方式与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情况, 增加其重视程度与配合程度。指导患者开展颈部过伸运动, 去平卧位, 利用软枕垫于肩下, 头部后仰, 首次锻炼时间为15 min, 逐次增加锻炼时间至30 min, 3次/d。手术后:①术后3 d~1周, 该期间主要为恢复阶段, 护理人员开展锻炼指导前进行必要的沟通与说明。指导患者开展吞咽锻炼, 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 5次/d, 主要起到避免咽喉部粘连、促进颈部咽食的作用。②术后3 d~1周, 该阶段患者的运动可小幅度增加, 逐步发展至侧颈部锻炼。指导患者正确站立, 将双手下垂于双腿两侧, 缓慢将头侧向手术一侧, 稍作停顿后恢复中位, 再缓慢偏向另一侧, 反复操作10次, 3次/d, 促进肩颈部肌肉的收缩功能恢复。对于创口恢复较好患者增加头部旋转锻炼, 自患侧开始旋转头部, 幅度以自觉耐受程度作为指导。③术后1周至出院, 该阶段患者切口逐渐愈合, 可增加锻炼的范围。指导患者正确站立, 头部偏向患侧贴紧肩部, 将双手伸直与肩平行, 前后反复进行扩胸运动, 开展时间保证在10 min以上, 每日3次。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开展具体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为检验标准, P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面部水肿发生率为7.89%, 颈部僵硬发生率为26.32%, 瘢痕挛缩发生率为10.53%, 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甲状腺癌患者的病灶部位较为隐蔽, 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法, 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与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是临床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方法, 但术后容易发生较多颈部与面部的并发症, 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本次研究针对38例患者开展了多方面的颈部功能锻炼, 经过有效干预后, 本组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术后效果, 面部水肿发生率为7.89%, 颈部僵硬发生率为26.32%, 瘢痕挛缩发生率为10.53%, 显著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穆蕾, 潘立茹.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海南医学, 2013, 24(24):3701-3703.

[2] 贾铁华.甲状腺癌的治疗原则及手术方法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18):103.

[收稿日期:2014-04-14]

上一篇: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探讨 下一篇: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感染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