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吕夫痰瘀同治眩晕临床经验总结

时间:2022-05-17 02:51:19

张吕夫痰瘀同治眩晕临床经验总结

关键词:名医经验;张吕夫;痰瘀同治;眩晕

中图分类号:R277.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89-02

本院张吕夫主任出身于中医世家,祖上世代业医,均以妇科、儿科见长,声享京冀,张老为其第十一代传人,从医40余载,精于妇、儿及内科杂病。张老论治内科杂病十分重视痰和瘀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临证以活血化瘀与祛痰利湿相结合,治疗疑难杂症屡起沉疴。兹就张老痰瘀同治眩晕经验整理如下。

1 辨证要点

痰和瘀是临床许多疑难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张仲景较早提出痰饮可以导致眩晕。朱丹溪认为,眩晕“属痰者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景岳全书・妇人规》用失笑散治产后血晕。王清任用通窍活血汤治疗晕昏,并指出元气既虚,血气不畅也会致“瞀闷”。《血证论・瘀血》云:“瘀血攻心,头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

痰和瘀均是病理产物,在病变过程中往往互为影响。《景岳全书》引王节斋曰:“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浊,则凝聚而为痰,痰乃津液之变,如天之露也,故云痰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盖即津液之在周身者。”《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认为诸痰候“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血证论》指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张老认为,瘀血与痰互为胶结,可遍及脏腑、经络,无处不到,故“痰瘀互结”的病证往往涉及多个系统。在脑则眩晕、头痛,在肺则为咳、为喘,在心则怔忡、心悸、胸痛,在四肢则麻木不仁等。

痰瘀互结所致眩晕病症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常兼见呃逆、呕吐、胸痹作痛、失眠、心悸、怔忡等。辨证要点,除掌握一般体征外,重在望舌,无论痰湿、痰浊内阻,舌苔每多腻苔(白腻、黄腻、黏腻、厚腻等);凡有瘀阻,舌质往往紫黯或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增粗、曲张,因此,紫黯舌及腻苔是痰瘀互结证候在舌象上的反映,也是辨证之要点。

2 痰瘀同治

基于上述辨证,张老认为仅用活血化瘀,则痰不能尽化,独用化湿祛痰则瘀必留滞,故两者应兼顾。另外,瘀和痰的形成与人体气机失调密切相关,化痰祛瘀的同时要注意宣通气机,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气”,气顺则一身之痰尽消。气血运行畅利,病邪无稽留之害。故血中气药、气中血药的选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祛痰化瘀的同时还

要选用化瘀散结或散结分消之品,使之相济。祛痰方中佐入行气化瘀之品,能促气血流通,有助于痰湿分化;而化瘀方中伍入行气化痰之品,亦可疏理气机、疏通脉络,最终使痰消瘀散,病情好转。

用药方面,活血化瘀常以血府逐瘀汤为主,祛痰化湿恒以三仁汤加减,理气根据病情佐入陈皮、合欢皮、玫瑰花,心肝火盛见心烦、口苦者加黄连、等药物。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8岁,2011年5月30日初诊。主诉头晕,神疲乏力,心悸,胸闷,口干苦,健忘,呃逆,尿赤,便干,舌黯红、舌尖瘀点,苔白腻,脉沉细。辨证为血府血瘀,脾胃失和。治以活血化瘀、健脾和胃、化痰利湿。张老以自拟血府三仁汤加减: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赤芍10 g ,柴胡10 g,桔梗10 g,枳壳10 g,牛膝10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法半夏10 g,厚朴10 g,杏仁10 g,豆蔻10 g,滑石30 g,竹叶10 g,秦艽10 g,甘草10 g,合欢皮10 g,薏苡仁10 g,玫瑰花10 g,焦三仙30 g,黄连8 g,白芷10 g。每日1剂,水煎日两服。服1剂后患者即觉症状明显减轻,14剂后,眩晕、心悸完全消失,自觉体力增强,二便通畅,舌红,苔薄白,脉沉。停药1个月后复诊无眩晕。

按: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临床常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血行不畅之瘀血证。方中除桔梗引药上引、牛膝引邪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外,其余药物均入肝经。其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全方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之特点。《温病条辨》三仁汤药用辛开苦降淡渗以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调畅三焦气机。君药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豆蔻芳香化湿、行气调中;薏苡仁甘淡,渗利下焦湿热、健脾。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臣以法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佐以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血府逐瘀汤与三仁汤两方合用常起奇效,尤其对夏季痰瘀互结、湿热内蕴,侵及脾、胃、肾,上犯头目等,疗效更佳。

4 讨论

各种致病因素引起人体气机不畅,脉络失和,血行不利,即可导致血脉瘀阻。血瘀既成,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影响人体气机,变生百病。临床上有气滞不畅而致瘀,有气虚运行无力而致瘀,有寒邪凝涩而致瘀,有热伤血络或煎熬血液而致瘀,更有痰湿、痰浊内蕴而致瘀。故瘀非病之本,实为病之标。

痰,亦是常见的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之一。中医对痰病的论述,早在《金匮要略》已有论痰的专篇,嗣后又不断充实、发展,“痰注全身”、“变化多端”、“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论说每多给后世医家以借鉴。痰的形成可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引起脾、肺、肾功能失常,气化障碍,影响到津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津液停聚而成。痰之既成,可随气升降,外而筋骨皮肉,内而脏腑,无处不到,变病种种。

临床上,瘀血的病理过程与痰的关系颇为密切,瘀血、痰水常相互胶结为害。《内经》认为“津血同源”。然痰乃津血所成。朱丹溪明确提出“痰瘀同病”之说。《丹溪心法》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

总之,临床上痰瘀互结,则应痰瘀并治,分消其势。张老临证以化痰法治疗眩晕收到满意疗效,为临床治疗疑难病证提供了思路。

上一篇:经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下一篇:口炎清颗粒提取和制粒工艺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