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时间:2022-05-17 01:33:48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不仅是应对高考的要求,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是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鼓励才能培养出来的。因此,在新课程中,生物教师要依托日常教学,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实验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关生物学的重大科学发现也都是经过大量的探究实验而获得的。新课程教学中更注重探究、操作及自我发展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当然,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就能达到课程要求,而应该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注重日常教学中有关实验探究内容的教学,抓住每次机会,重视实验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循序渐进地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要给学生乐于探究的动力,而动力来源于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

生物学上每一次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实验探究的过程,因此,课本中每个科学研究史都是学生探究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机会。在处理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如果能把传统教学方式中枯燥的科学史的讲解变成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探究,会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鼓励学生再现科学家的探究思想和探究过程,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评价、改进或重新设计,让学生会更有兴趣主动参与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再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让学生对实验设计思想有清楚的认识,同时纠正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遗漏和错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更多的获得成就感而提高生物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二、转变实验课的教学理念,把实验活动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生物实验课上,教师是采取先向学生传授实验的原理、步骤及实验现象,再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步骤逐一完成实验。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学生对实验的过程有所创新,因而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的积极性。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所进行实验也只是在验证课本上原有的某些知识。学生只是机械性的操作,对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及背景知识等不假思索,他们关注的只是实验结果。有了一个结果后,只是考虑实验的成败,而对成败的原因没有任何的反思。即使是有了一个正确的结果,但不久之后,很快就会忘记,没有留下任何的印象。要改变实验课的这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改变实验课的教学理念,不能只专注于实验技能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验,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特长。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这一实验时,如果只是理论的学习,学生记住检测的试剂和实验现象即可;但如果要做实验的话,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本尼迪特试剂是怎样配制的,能不能用更好的试剂替代?医学实践中用什么试剂来检测尿糖?产生实验现象的原理是什么……用这些问题给学生探讨,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

其次,在这些活动课当中,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地位,从课堂的主导者改变成为一个指导者和评价者。新课程增加了学生的活动课和活动内容,也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了探究性实验,例如新课程把原来的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实验改为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更加有利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一成不变的完成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对学生所做的其他方法的尝试,也要及时了解并及时点评,对一些好的实验改进方法要多鼓励,最大程度发挥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创新方法的优缺点、原理、条件及其是否可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后,他们会更乐于动脑和动手并敢于动脑动手。

再次,把活动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动脑解决新问题。动手操作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而动手操作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同时也是理论的实践过程。因此,通过不断的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使学生对相关事物的理解达到一个较深的层次。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而导致实验的失败,而实验失败后就要分析原因,找出错误的所在,然后改进实验,重新再做,直到实验成功为止。在不断的思索和实验之后,学生会逐渐加深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的理解,从而在实验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探究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没有真实的体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实验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或者寻找变式实验,利用实验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探究组织细胞中的还原糖的实验中,实验原理很简单,即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很容易成功观察到实验的明显现象。如果在操作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出鉴定还原糖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后或许会给教师带来不少的惊喜。

四、培养学生对生活表象、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是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日常生活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提出新问题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剧烈运动后是否会导致酸中毒,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针对日常生活的现象提出相应的问题,对于开展实验探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学生探究行为的兴奋点。教师要不断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发挥新课程的重要作用。

总之,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不仅是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的内容,也是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也需要我们生物教师不断的引导和鼓励才能培养出来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要紧抓日常教学,利用各种有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作者系黑龙江农垦北安管理局第三高级中学生物教师)

上一篇:新课改下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