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背后的真情

时间:2022-05-17 12:41:28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大批文人会聚重庆,他们以笔做刀枪,积极投入抗日战场。身在济南的老舍也不甘心做亡国奴,但他每次拎起手提箱,看着年幼的孩子,又犹豫了。老舍夫人胡絜青忍受着母亲刚刚辞世的痛苦,她知道丈夫忧国之心更苦,她默然不语地把箱子递到老舍手上,催他赶快上路。老舍一狠心,便拎了手提箱夺门而出。

一边是在重庆投入文化界抗敌协会工作的老舍,一边是困在济南过着朝不保夕生活的胡絜青,空间拉长了他们的思念,这一别是六年。

为了让老舍安心,胡絜青后来带孩子们到了北平,侍奉老舍的母亲,直到老母去世。1943年,胡絜青携3个孩子从北平出发,历经50天的奔波磨难,他们终于来到重庆。

历尽浩劫,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

报纸上登出老舍夫人到达重庆的消息后,许多朋友都来看望,其中有不少人的家在北平,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听北平的消息。胡絜青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日本兵在中国国土上如何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烧杀抢掠,如何拿中国人不当人……胡絜青一遍一遍地讲述着,每逢此时,老舍总是默不作声地在一旁听着。忽然有一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我要写一部一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老舍根据胡絜青的叙述,联想起他十分熟悉的老北京人民的生活,以沦陷区的北平人民痛苦生活为素材,开始创作。

胡絜青为了让老舍白天能投入文化界抗敌协会工作,晚上又能安心创作,默默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老舍收入很少,她就同时兼女子师范学院和乡村建设学院两校的课程。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晚上,胡絜青看到老舍又写完了一章,就把底稿抄写下来,老舍再进行修改,改完再抄,反反复复。一篇篇稿纸,字里行间都融进他们的伉俪深情。胡絜青的经历感动了老舍,老舍的文章也感染了胡絜青,他们把共同的心声融入作品之中: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一定要站起来!

这部倾注了老舍和胡絜青心血的作品就是《四世同堂》,它一问世即轰动了文坛,而这部巨著背后这一段鲜为人知的真情尤为动人。

摘自《人民公安报》

上一篇:近些年关于“道统”人物研究的综述 下一篇:国民床单:沉淀的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