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之优雅与厚重:论读者知识资源建设

时间:2022-05-16 11:39:23

冰山之优雅与厚重:论读者知识资源建设

[摘 要]从“冰山理论”概念和原理出发,指出图书馆对文献、信息、建筑及设备进行建设和管理仅是冰山一角,而隐藏于“冰山”下的读者知识资源更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分析读者知识资源特点,提出读者知识资源建设的对策,使其实现转移和共享。

[关键词]冰山理论;读者知识资源;读者资源;图书馆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3)05-0031-04

1 冰山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曾经在各自领域里较早提出过“冰山理论”。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的《歇斯底里研究》首先提出了“冰山理论”,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而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1]。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最早是在《午后之死》中提出的一种创作手法。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人们看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包括人物、情节、语言等,只是露出海面的八分之一,而海面以下的八分之七是作家没有写出的“言外之意”,是需要读者自己去体味、遐想的[2]。透过水面之上“八分之一”的冰山一隅,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蕴藏在水面之下“八分之七”的象征意义,获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3]。

2 读者知识资源提出及意义

基于“冰山理论”的原理:把图书馆整体的资源建设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建筑及设备等“有形”的资源建设和管理仅是浮于水面的冰山一角,占冰山的八分之一,而隐藏于冰山下“无形”的读者资源却占冰山的八分之七,它们虽然看不见,却具有很的大开发利用价值,需要图书馆对隐藏于读者个体中的知识资源进行挖掘。王子舟指出:在新信息环境下,读者也应被视为图书馆的基本资源之一,是一种活态资源,读者资源建设既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补充,也是图书馆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资源可分为知识资源、时间资源、关系资源和资产资源, 而读者的知识资源,是指读者与图书馆交流过程中,由读者提供的或是由图书馆员开发出来的能够帮助其他读者获取知识所需要的知识信息。读者资源建设就是图书馆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读者资源系统地萃取、组织、整理的一种行为, 这一行为可以由图书馆馆员进行, 也可以由读者进行[4]12。

近年来,随着Web2.0及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信息资源也将变成空中的一朵“云”。读者成为图书馆资源管理的重点,将其作为一种知识资源进行建设和管理逐渐引起图书馆界的关注,其价值与意义也渐渐凸显出来。如果重视开发利用读者这种无限的、生动的宝贵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新的生机,展现新的面貌。

3 读者知识资源特性

读者知识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不同,它不能通过文字方式描述和传播,也不能像显性知识资源一样可以保存在书本、计算机、数据库、磁带、光盘等知识媒介中。它存在于每一个读者中,是一种动态化、个性化、多样化、复杂性的资源。这决定了对读者知识资源建设和管理要有灵活性、多样性。

3.1 不稳定性

与信息资源不同的是, 由于读者知识资源隐含在单个读者或读者群体中, 而这些读者是随机分布的,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它的随机性导致了读者知识资源具有不稳定性。同时,读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他们的知识资源也会更加丰富和具有共享的价值。所以,读者知识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

3.2 多样性

不同读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知识内容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并随着读者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读者知识资源内容具有多样性。

3.3 垄断性

读者的知识资源是读者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个人的内在能力,能改进读者本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是读者个人竞争优势的资本。因此,有些读者会把自己特有的技能或是经验隐藏起来,以达到其知识垄断的目的,这不利于图书馆对读者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5]。

4 读者知识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基于对读者知识资源特性的分析,读者的知识资源是读者特有的经验、技能和技巧,属隐性知识范畴,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相比,是高级阶段的知识资源[6]。同时,读者是一种资源,自然也具有资源的基本特性,可以开发、收集、加工和整理,甚至可以共享。图书馆对其进行建设和管理应注重搜寻、组织、分析、整合等环节,以实现成功转移,成为共享的知识资源。

4.1 读者知识资源的挖掘

4.1.1 打造文化绿洲。当下有不少图书馆认识到开发读者知识资源的重要性,纷纷通过成立读者俱乐部、馆友会等,及时准确掌握读者的多元需求,把握读者心理,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学术沙龙、技能擂台赛等多维的活动,打造文化绿洲,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得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是开发读者智力资源的最有效方式[7]。

4.1.2 开展真人图书馆服务。目前,一些学者提倡开展真人图书馆服务来挖掘读者知识资源,如吴汉华和王子舟提出了“开发读者知识资源的新模式:真人图书馆”[8]。从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真人图书馆更具有广度和深度的特性,读者用户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借阅这些“书”,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 从“书” 中得到相应的帮助,获得读者用户所需的知识资源。同时,读者用户既可以在图书馆内读“真人书”,也可以把“真人书”借到自己方便的任何地方[9]。2008 年,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2008 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首次尝试了这种方式,其中有15 名图情专家作为“Living Books”被与会者“借阅”;2009 年,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交大薪火、传承你我”的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 活动,两次活动一经推出,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10]。这种全新的挖掘读者知识资源方式,更新了图书馆资源开发的理念,拓展了资源利用的空间,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极具实践意义。

4.2 读者知识资源的收集

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自由获取知识的权利,每一个公民都是图书馆的读者,读者遍布于社会每一个角落,读者知识资源会在各种场所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图书馆要善于激活它,并主动收集。读者知识资源出现和表达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收集读者知识资源的地方。同时把新收集到的读者知识资源都放在读者共享平台上,这就是图书馆收集的最原生态的读者知识资源。

4.3 读者知识资源的整理和管理

在图书馆读者共享平台的资源往往是按时间先后堆放在一起的,需要图书馆进行系统管理。如以年为单位,以各大主题进行分类;或先以主题为分类,再以时间顺序排列,这样就能极大提高读者利用效率。

4.4 读者知识资源的加工

原生态的读者知识资源是杂乱无章、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因此,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和资源利用价值,将其中一些值得收藏的读者知识资源加工成小册子,作为特色馆藏,供大家共享。如北京大学图书馆2009年4月开发的《学问·读书·人生》是该馆根据北京大学知名学者推荐的书目按推荐次数高低进行排序整理而成的。虽然是一本小册子,却是读者知识资源成功加工的好例子。

5 读者知识资源建设的对策

5.1 要转变观念,注重建设

目前,知识管理在国内图书馆还是不受重视,许多图书馆囿于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把图书文献当做“物资”而不是“知识”来管理,把职工当做“人手”而不是“主体”来管理,把读者当做“服务对象”而不是“知识获取者”来管理,更不会把他们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知识资源来建设。尽管图书馆管理着庞大的文献资源、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多样化的读者服务、知识丰富的读者和职工,但是这并不是知识管理[11]。有些图书馆虽然也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读者活动,但是并没有以此作为挖掘读者知识资源的有效方式。其实,来源于读者多年工作的经验、技能和技巧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知识资源,也只有把文献资源、信息资源与富有生命力的读者知识资源结合起来,馆藏资源才能更有效地被读者充分利用。随着读者获取的知识不断丰富,读者知识资源更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5.2 要尊重读者

在建设读者资源时, 图书馆所面对的对象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读者得到尊重并同意的前提下,才可能输出他们的有效知识资源。特别是一些涉及读者个人隐私的资源更需要征求读者的意见。

5.3 要适当采用激励机制

对于读者资源建设来说, 由于获取读者资源与个体读者接受图书馆知识服务效果的短期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个体读者在没有适当激励或显著收益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不会热心于向图书馆输送自己的优质资源。如上海市金山区图书馆网上读书论坛的兴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该论坛在2002年创办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有近百人注册,发表的读书帖子就有800多篇,社会影响力十分显著。但是2006年7月以后,由于图书馆过多控制以及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读者版主最终离开。即使后来图书馆馆员自任版主也没能挽回论坛衰落的结局[4]13。事实证明, 缺乏自、缺乏尊重、缺乏激励,读者就会降低甚至停止自身资源的奉献与输出, 因而读者资源建设必须要有适当的激励措施与之相伴。

5.4 要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

沟通理论将传输渠道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读者知识资源也需要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通过良好沟通渠道才能顺利获取。正式渠道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来获取读者的知识资源,如读书会、经验交流会、技能擂台赛等;非正式渠道是基于个体之间相互的亲和关系所形成的沟通与交流,如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直接的交流,或是馆员和读者个人直接提供。不管是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图书馆都要调动积极的因素,让更多的读者参与活动进行交流,让读者的知识资源更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读者群与图书馆之间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交流信息,进而发展为知识交流。当然,在当前知识交流技术手段日益成熟的情况下,一些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交流,而且使交流的内容更为开放、真实,如一些很有创意的想法可以通过网络来表达 [12]。

6 结 语

目前, 国内对读者知识资源建设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但图书馆作为社会交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知识交流中心和信息共享空间的社会功能。图书馆要成为“炫动”的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资源“活”起来,就必须实现读者知识资源的有效转移和高度共享。这样,图书馆除了拥有印刷型和数字化的资源,还可以拥有“思想型”的资源,这种跳动型的思维资源是最具吸引力的,它所带来的共享效益将大大超过普通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2):46.

[2] 常转娃.冰山之优雅与厚重——从“冰山理论”析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131.

[3] 张广录.“冰山理论”:开启《老人与海》的一把钥匙——兼《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2):47.

[4] 王子舟,吴汉华.读者既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是一种活态资源[J].图书馆杂志,2009(9):12—13.

[5] 李永先,李森森.基于软管理的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研究[J].新世纪图书,2009(5):48.

[6] 张华宝.“知识服务”概念解读的两个视角比较[J].图书馆论坛,2011(4):1.

[7] 于曦蒸.高校图书馆“非读者”解析[J].图书馆论坛,2011(4):5.

[8] 吴汉华,王子舟.开发读者知识资源的新模式:真人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0(9):21.

[9] 刘云英. Living Library——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J].现代情报,2010(4):82.

[10] 苏海燕.Living Library——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另一扇窗[J].图书馆建设,2009(11):59.

[11] 石向实,刘 晨.图书馆知识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2006:1.

[12] 郭春侠,储节旺.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机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5):7.

[收稿日期]2013-08-01

[作者简介]杨其珍(1968—),女, 馆员,本科,淮阴工学院图书馆。

[说 明]本文分别系2012年江苏省淮安市社会发展科研项目“高校图书馆为淮安市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研究——以淮阴工学院图书馆为例”(项目编号:HASZ2012043)的研究成果之一和2012年淮阴工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研究项目“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用户满意度调查及改进策略——以淮阴工学院为例”(项目编号:HGC12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老龄化背景下中外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状况探析 下一篇:民国时期图书馆馆外读者服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