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的孩子

时间:2022-05-16 10:47:58

自我中心的孩子

著名儿童心理实验――“三山”实验,是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实验之一。

皮亚杰在实验中发现,儿童通常依据自己的视角而不是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因此,幼儿是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观察身边的世界和分析问题的。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参加“三山实验”,结果表明,儿童要到9岁左右才能正确预测他人――看到的景象。

皮亚杰认为,6岁以前幼儿有一个重要特点:

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问题,即他们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例如:

* 4岁的玛丽完全明白,她有一个小妹妹叫艾米,但她不能理解艾米的姐姐是谁。

* 幼儿园的孩子们很早就认识自己的左右手,但老师面对着大家领操时,他们却对老师的左右手感到迷惑。

另外一个实验也值得父母关注

研究者告诉幼儿,要进行一个“警察捉小偷”的游戏。实验者把一个玩具警察放在一个高墙模型的一边,放置的角度与幼儿所处的角度不同,然后问幼儿,“小偷应躲在哪个位置才不会被警察发现?”

结果发现,很多在“三山”实验中发生错误的孩子在这个游戏中都回答正确,他们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了。

分析原因:孩子平时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时,为了不被同伴找到,就得动脑筋、想办法,必须站在同伴的角度来思考,自己藏在哪儿才能不被发现。孩子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中不仅学会如何找到躲起来的同伴,而且得学会如何不被同伴找到。

结论:游戏能够使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什么是儿童的“自我中心”

儿童在学龄前,尤其是婴儿期,会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自我中心”。

其典型表现:

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在心理上则表现为,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去判断和理解事物、情境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而完全不能采取别人的观点,不注意别人的意图,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同样,他们也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去认识问题。

他们以自身的知觉推理为核心,无法区别现实和非现实,有生命和无生命以及存在于他头脑中的事物和客观存在的事物的不同。因此,他们往往用个体的个别经验去解释当前的事物和现象,造成不符合逻辑推理的现象。

皮亚杰把儿童的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幼儿的自我中心并不等于成人的自私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的自我中心并不等于道德意义上的自私。自私是以自己的观点为重心而忽视他人的观点,而幼儿的自我中心只是不了解别人会有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事实,有别于成人的自私自利。

随着儿童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常儿童普遍都会进入一种“去中心化”的过程,他们开始逐步明白:

自己只是许许多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世界并不是以“我”为中心的。

孩子之间的“争论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皮亚杰再三强调,儿童只有通过连续地跟别人交往和交流,尤其是这些活动常常引起彼此意见不同的争论和冲突时,才会逐渐认识到别人的地位和意见的重要,才能使儿童懂得自己的思想只是许多思想中的一种。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幼儿参加团体活动,引导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交流,从而逐渐去掉“自我中心”。

当活动和游戏让儿童觉得有意义、有兴趣时,他们会淡化“自我中心”。

认知上的飞跃无疑也会给孩子带来态度及行为方式的某些改变,使学龄前儿童完全有能力接受并懂得履行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在发展自我与适应社会之间,协调自己的行为、平衡自己的心态,调整或改变自己的一些欲望与要求。

非常关键的是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提防孩子的“自我中心性格”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我国许多学龄儿童,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中,自我中心的倾向仍不加修饰地保留着,转变为一种 “自我中心性格”。

一些孩子,在与伙伴的嬉戏与交往中,时常会摆出一副毫不谦让的强硬态度,敏感又任性,稍不合自己的脾气和意愿,就会引出“大闹天宫”的结局。

而且对这些儿童,开导、劝说似乎已很难再奏效,他们对自己的消极心态已经完全无法自控,发泄的唯一途径就是做出有意的、带破坏性的对抗行为,最常见的是大声喘息、拼命号叫、哭泣不止,让周围的世界和人们不得安宁。

这已不是单纯的孩子不懂道理,也不是孩子认知水平的问题,而是一种习惯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自我意识中的体现,因此,我们把它称为“自我中心性格”。这是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一个危险信号,需要父母引起足够的注意,及早采取适宜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

上一篇:“对对宝宝”礼仪操之学姿态 下一篇:正强化法,改善“功能性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