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影视作品,打造高效课堂

时间:2022-05-16 10:18:00

巧借影视作品,打造高效课堂

摘 要:教师要巧借影视作品,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影视作品;高效课堂;自然环境

教师的备课工作是个不断修订教案、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从大量的影视作品中,随时补充鲜活的素材,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我通过截屏,配合思考题、分析说明,制作成PPT带入课堂;或下载一段视频,作为新课导入、理解原理、课堂总结等,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成绩,又能陶冶情操、感受家乡的可爱。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地理素材。它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它通过精美的画面、优美音乐、动情的旁白、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特色的食物感动了亿万观众,也让我们地理教师通过美食这个窗口引领学生更多地看到中国特色食材、食物与地理学习的关系。

没有比食物更能贴近生活话题,没有比食材更能生动地反映地理环境差异。下面是我选用《舌尖上的中国》部分解说词和视频片段标记,按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尝试、探索高效课堂的构建,现记录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新课导入

好的新课导入能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视作品视听效果的震撼力百试不爽。

利用PPT中画面与文字,教师展示。

1.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选自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教师:大家说说自己喜爱的主食、原因。

学生:……

教师:肯定,鼓励,补充,纠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节我们将一起学习“我国的气候”(板书)

利用PPT中画面与文字,教师展示。

2.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同上)

教师:为什么有这样的主食格局?

学生:……

教师:肯定,鼓励,补充,纠正……本节我们将一起学习“中国的四大地理分区”(板书)

二、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原理

优选图像素材与课本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想象的空间。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有着细腻、动人的展示。课堂教学设计为先观看画面,再分组讨论,最后师生归纳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教学效果好。

利用PPT中画面与文字教师展示。

3.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剂。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第一季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教学活动:

(1)列举“一样面食百样吃?”的例子。

(2)为什么要“一样面食百样吃?”

(3)“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如何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加以解释?

三、课堂练习(中国的气候、地形复习课)

学生的地理思维训练离不开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解读,强化阅读材料的训练非常必要。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1)~(4)题。

材料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材料二:“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选自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1)材料一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对比其他国家,(巴西、日本、俄罗斯等)说说我国食材丰富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松茸生长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

(3)材料二中,“松茸采摘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材料三: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水田里还藏着其他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材料四:青藏高原,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横亘于南部,它的北面,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的谷底,开辟了最富庶的农业区――日喀则。村外,人们种植的青稞就要成熟了。4000米以上的海拔,自然的馈赠并不丰富,有限的食物当中,青稞,成了人们最依赖的主食。望果节在青稞成熟前举行,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祭台上,铺满青稞粉的手印,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青稞粉被抛向空中。人们相信,祈祷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选自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4)利用上述材料,设计一个表格,说明上述两地在民族、农作物与主食、独特文化、自然环境的差异。

播放视频1.《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1.脚步02:27 林芝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暖湿气流到来。

设计讨论题:从地理位置、地形分析,当地为什么会有暖湿气流?(讨论后整理成文字记录)

播放视频2.《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1.脚步09:03 养蜂人老谭夫妇追赶花期到秦岭。

设计讨论题:为什么要追赶花期?向什么方向追赶?秦岭在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所起作用有哪些?说说老谭妻子制作的小吃名称、加工材料、加工过程、营养成分(讨论后整理成文字记录)。

四、课堂小结

好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人们对荧屏画面的记忆、理解远远优于文字表达。

利用PPT中画面与文字,教师展示4-5。

4.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选自(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5.本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选自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师生合作:大家从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知识、情感、未来梦想方面)

利用PPT中画面与文字,教师展示6。

6.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选自《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师生合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我国的地理环境理解加深了一步。同学们就“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日记。

《舌尖上的中国》让学生从舌尖的盛宴到心灵的震撼,有了全身心的体验。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感悟、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感谢《舌尖》制作组的全体工作人员,打造高效课堂也有你们的付出,正是有了你们辛勤劳动,让生活中的地理与课堂有这个链接,让培养学生的素质又多了一个落到实处的契机。

以上是本人的尝试,仅仅是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作者单位 陕西汉中一厂学校)

上一篇:浅谈广西巴马溶洞、钟乳石的形成和水晶宫空气... 下一篇:高中男子110米栏跑的节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