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理财产品 回归稳健

时间:2022-05-16 09:39:32

人民币理财产品 回归稳健

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理财产品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零收益”风波。当火爆的股市演绎着暴富神话时,与股市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零收益。此事引发众多媒体跟进报道,随后,更多的类似产品被爆出来。

2月,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表了《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犹如一块巨石投进“零收益”风波里,激起更大的浪花。

《报告》指出,在产品类型方面,信贷资产类和打新股银行理财产品迅速增加,而联接境外股票、商品、利率和汇率的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在发行银行方面,不仅中资银行暴露出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甚至因此引发了纠纷,外资银行的产品也表现出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产品的投资价值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人们终于意识到一个事实:理财产品不是存款储蓄,有可能赔得很惨,由此开始怀疑银行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有人称,银行理财产品该歇一歇了。但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销售快速增长,超过1万亿。一边是民众质疑,一边是发售规模迅速扩大,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北京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冯丽华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股市、房市不景气,而银行理财产品与其他投资产品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相对稳健,客观上仍然受到投资者的欢迎;二是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投资者选择余地增加,加上银行理财销售能力不断提高,客观上促成了理财销售的不断增加;三是投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不再盲目追求高收益;四是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加上可能加息的预期,使得不少客户在购买银行理财时,更加青睐期限短、保本且收益高于定期存款的产品。

从北京银行今年发行的产品看,主要是保本类、信托贷款类和票据类理财产品。这几类产品的共同特点是风险较低、收益较为稳定。北京银行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销售额超过了去年全年,其中,3个月以下的短期产品占到了总销售额的40%,6月份新推出的“本无忧”保本理财新产品,仅一周就销售10多亿元。

从整个市场来看,亦是稳健、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占据主流地位。上半年国内共有53家商业银行发行了2165款理财产品,其中稳健型理财产品占比达73%,年化收益在在4%和7%之间。曾一度获得超过15%收益的打新类产品以及结构性产品,目前在银行已难见踪影。

意识到人民币理财产品也会亏钱后,投资者变得谨慎了。7月底,新浪理财频道做了一个在线调查“下半年你会投资什么”。具体到理财产品的选择,44.81%的投资者认为最可能购买“本金保障,但收益浮动”的产品,另有28.67%的人安全意识更高,选择“保证本金安全但收益较低”,只有26.51%的人会为了可能的高收益选择不保本类型的产品。与去年动辄希望资金翻倍相比,现在的投资者降低了收益预期,37.9%的人选择“跑赢通胀即可”,30.79%的人要求“收益高于银行定期利率即可”。

面对冷静下来的投资者,银行下半年会推出什么理财大餐呢?哪些产品投资机会大?记者联系了多家银行,但是大多数表示不宜评述。经历了沸沸扬扬的“零收益”风波后,银行方面对于理财产品的未来走向已经不愿再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告诉本刊记者:“信息不透明,隐瞒风险,是(零收益风波中)银行最为指责的一点。”现在,银行显然吸收了教训,但却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下半年,袁增霆“看好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存在比较好的投资机会。而短期债类,只是备选的投资方案。商品趋势将是温和上升,短期可能震荡激烈。至于股票市场没有太大机会了,一旦通胀严重,权益类,包括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等的收益率都将下降。”

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仅仅知道方向还不够,他们需要的是可购买的具体产品,这需要银行正视产品设计短板,更具商业创新精神。

上一篇:下半年基金投资策略 下一篇:专家谈奥运后北京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