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时间:2022-05-16 08:28:12

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37-01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1],因其在解剖上的局部供血不足等问题, 非手术治疗极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股骨颈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是手术解剖复位和保护残存血运。目前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已被广大骨科医师认同[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HA)两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103 例,男55例,女48 例;年龄60~88 岁。THA 组42 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60~79岁。HA 组61 例:男32 例,女29 例;年龄60~88岁。

1.2 术前处理 术前对所有患者均行临时骨折固定, 以缓解疼痛;在相关科室协助下使血压维持在150~160/80~90 mm Hg,血糖应控制在4.0~8.0 mmol/L 之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积极抗感染,其余患者术前1 d 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3 手术方法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取侧卧位。手术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均采用小切口前外侧入路和生物型置入材料。

1.4 术后处理 术后基础情况较差的患者送入ICU 病房,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术后血红蛋白低于75 g/L 的患者予以输血治疗。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8~10 d,每2 d 复查1 次血常规和凝血全套。术后24h 开始行股四头肌力功能锻炼。根据引流情况在术后24~48 h 内拔除引流管。术后第3天若病情允许即开始行肌肉运动和肢体负重运动。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2 d,一般12~14 d 拆线。由于老年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术后应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6个月以上。

1.5 观察及随访指标 出院时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分级、住院时间、感染率、翻修率、脱位率、Harris评分优良率。术后6个月和3年的随访指标:感染率、翻修率、脱位率、术后慢性疼痛率、Harris 评分优良率。

1.6 评定标准疼痛分级:根据疼痛程度分4 级。0 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仍可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不受干扰;2 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3 级( 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 评分标准,从疼痛、关节功能、活动情况和关节畸形四个方面评分,90~100 分为优,80~89 分为良,70~79 分为可,

1.7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 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TH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大于H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Harris 评分THA 组术后优良率为92.86%,HA 组术后优良率为7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3,P 0.05),6 个月随访资料显示两组患者的随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年随访资料显示翻修率和慢性疼痛率THA 组低于H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THA 组相比HA 组失血量较多(t =6.176,P

术后6 个月随访资料显示两组患者的随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术后时间较短,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低且程度相对较轻。3 年随访资料显示翻修率和慢性疼痛率THA 组低于HA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两种术式的疗效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家属的意愿及术者的经验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 胥德政, 任百芳. 全髋关节与单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6):522-523.

[2] 李志辉,张亦工,王彦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6):515-516.

[3] 车彪,邵增务,杨述华,等.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髋关节置换的若干认识[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7):567-568.

上一篇: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体会 下一篇: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