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紧密型非正式组织的探索

时间:2022-05-16 01:16:36

对紧密型非正式组织的探索

[摘要] 认清非正式组织的类型对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紧密型非正式组织对企业发展利弊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初探正确对待紧密型非正式组织的策略。

[关键词] 非正式组织 紧密型

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者、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家乔治・埃尔顿・梅奥认为,非正式组织是指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人们在共同工作中所形成的靠感情和非正式组织规则连接的群体。此后,勒特利斯贝格尔与威谦・J・迪克森合写一部关于‘霍桑实验’的《管理与工人》的著作,对非正式组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愈来愈引人注目。了解和引导正式组织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一、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在当代学界中,对非正式组织的划分类型多种多样。企业非正式组织从“安全性”和“紧密性”考察划分。所谓“安全性”是与“破坏性”相对应的,凡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益的活动都是“安全的”,比如满足成员归属感、安全感的需要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有益于组织成员的沟通,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等;凡是消极的、反面的、有容的都是“危险”的。比如抵制变革,滋生谣言,操纵群众,使素质、高绩效员工流失等。所谓“紧密度”,是与松散性相对应的,凡是有固定成员、有固定领导而小道消息又特别多的,都是“紧密度”高的;相反则是“紧密度”低的。

我们姑且假设紧密型是因变量,而安全性是自变量,二个不同指标的综合作用下,低紧密性非正式组织产生消极型、兴趣型两种类型非正式组织;高密度型非正式组织产生则会产生积极型、破坏型两种类型非正式组织。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高紧密型非正式组织的两种类型:积极型、破坏型后果要大于兴趣型和消极型,对企业的正负影响作用是最大的。管理者对该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实施积极的引导政策,实现积极型的非正式组织,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这样的组织将是安全的;相反,将会造成企业间员工与管理当局关系紧张,采取主动。这样的非正式组织自然是缺少安全性的。

二、紧密型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1.员工同质化。员工同质化是非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而言,年龄、 背景和文化层次是非正式组织存在的潜在因素;另外,如果员工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再加上长期在同一个组织共同工作,会使人们迅速达成观点的一致;还有,当员工自身技能转移困难,或者在市场上其技能价值不高,那么他们要求加入非正式组织的愿望就会强烈。以上方面为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提供良好的条件。

2.强势的领袖。非正式组织领袖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感召力,这种权威是一种“个人魅力型权威”。通常紧密型非正式组织领袖更具有显著的气质、品格、才能以及相当的情感控制力。组织内部成员对此在行为上、心理上更易服从。这样的领袖人物往往对组织内部成员发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方面。

3.对稳定的组织。当组织发生变革时或者变革内容影响一部分员工的既得利益,而松散型的非正式组织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往往会迅速的“紧密化”,而当内部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迅速彻离。而紧密型的非正式组织在不适当的引导下通常会采取更强势的决定。

三、正确对待紧密型非正式组织的策略

对组织中的有影响人物采取措施。首先,尊重非正式组织领袖并与之保持良好关系。每一个非正式组织都有一个核心人物,他的影响力能超过同级正式组织的负责人。因此,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要尊重并肯定他在非正式组织中的地位和威信,取得其信任并与之合作。

在沟通渠道上进行整改。在沟通渠道上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强化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功能。在这里,不但要解决信息自上而下的传递功能,同时要重点解决自下而上的传递渠道,大部分的组织在这个方面的功能较弱。另一方面,引导非正式沟通。考虑到非正式沟通对缓解工作压力,增进人际关系的作用,管理者可以适当的考虑更多地创造机会,在组织内部正确引导非正式沟通渠道,从而使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沟通,最终使组织能够健康发展。

保持员工的多样化、差异化。非正式组织的同质化使员工在压力之下或者利益的驱动下能更快地取得一致,从而为非正式组织的 “紧密化”提供良好的条件。所以尽量保持员工的多样化、差异化是消除非正式组织负面效果的良好方法。

关注关系相对独立的员工,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保持考核的公正性。另外,坚持制度的严肃性,尽量保证员工工作量的饱和也能弱化非正式组织的力量。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是非正式组织力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对组织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有时是有益的,但有时会演变成不可接受的对立和冲突。组织的管理者应该时刻警惕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倾向,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控制这种力量,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正式组织结构关系,在这种新的组织结构关系中,关注组织的人性化特征和社会成员的个体利益,这是最大限度消除非正式组织消极影响的根本之道。

总之,紧密型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非全是有弊无利,而在于如何用运用其特征进行正确的导向。管理者若能体会其所发生的影响,设法找寻那些具有影响力的非正式领袖,使之与机构目标相结合,未必不产生良好的功用。所以我们研究组织,对此问题不能不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王询:组织内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3)55

[2]郑海航:对家族企业发展趋势的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38

[3]管理学原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电信运营商可持续发... 下一篇:浅析现代企业的应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