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学院管理学分课制教学方法

时间:2022-05-16 12:42:09

三本学院管理学分课制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所谓分课制,就是依据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或教学结构的不同,分课型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管理学分课制教学模式着重从教学内容入手,对传统管理学由一人授课的方法进行改革,通过多位学科背景不相同的成员,根据各人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负责各个管理职能的教学内容。本研究以陕西省某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管理学分课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该学院自2011年起对会计学专业一个班级学生实施了分课制教学,将管理学教学内容依据管理职能理论分为五个部分:管理基础知识、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分别由五位不同教师进行讲授。本研究通过问调查的方法,从学生角度衡量管理学分课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

二、研究内容

从2012级会计学专业挑选一个班级作为课题研究实验对象,采用分课制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其它平行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分别向2011级和2012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为94.8%。其中实验班级收到有效问卷53份(16%),2012级非实验班级收到有效问卷198份(59.6%),2011级收到有效问卷81份(24.3%)。本研究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调查问卷针分别对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评价进行研究:管理学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法、对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除问卷调查外,研究者与学生进行座谈,抽查学生课堂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用定性的结论与定量分析结合进行互证,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三、数据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测量表对结构效度进行分析。利用Bartlett球形检验分析便利的相关矩阵,KMO统计量为0.879,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值2546.238,p﹤0.001,表明原始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非常适合于做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了5个因子。这5个因子分别是:管理学学习兴趣因子、实践操作能力因子、教学效果因子、管理学课程评价体系因子、管理学课程资源利用情况。通过对问卷和各种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以上5个因子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78、0.77、0.73、0.75和0.68,整个问卷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8。以上分析表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二)2012级学生对分课制教学模式下管理学课程的评价。实施分课制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其问卷各项得分均高于非实验班。其中两个对象的三个因子得分差距超过0.7,其它两个因子差异超过0.5,表明二者在对管理学课程评价中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学生对管理学课程评价更为积极和正面,对管理学课程的效果比较满意。非实验班评价均略高于3,表明该班级学生对管理学课程评价较为积极,对管理学课程的效果基本满意。

(三)2012级实验班和2011级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评价2011级学生和2012级实验班学生对管理学课程评价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高年级学生对管理学课程评价较低,特别是学习管理学的情感因素差异极大。从实验班角度来讲,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分课制直接影响了实验班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评价,即实验班学生对分课制教学模式持积极的评价态度。

四、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实验班学习成绩的提高。从6个平行班中选择一个班进行实验,无形中给实验班级学生造成了某种心理暗示,使实验对象感觉到被重视和被期待,与其他学生相比是与众不同的,这种期待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改进。

(二)教师的作用。分课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分,将整体内容有机分割后,教师授课内容少,备课时间充足,背景知识和相关资料占有广泛,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分工的描述,劳动分工熟练了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同样,分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在某一授课内容的熟练程度。另外,五位不同教师授课,风格迥异,增强了学生对该门课程是新鲜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成绩考核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分课制教学模式成绩考核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加大平时成绩比重;二是改变一次考试模式,分阶段进行测试并计入考核成绩中,与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加权后形成最终成绩。实验班学生普遍认为这种形成性和总结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比较合理,能够体现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有助于改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作者:刘状 唐蜀湘 刘劲飞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上一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建议 下一篇: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