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弗之怠”说开去

时间:2022-05-16 11:02:06

在去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选有苏教版教材初中第四册的阅读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五个小句(这一段文字为:“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要求考生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其中有一句“弗之怠”,可把不少考生给难住了。据不完全统计,“弗之怠”的各种译句竟有几十种之多,而其中绝大部分是错误的。如有把“弗”当作“沸”,看成是热水的;有把“弗”当作“佛”,说成是神仙与和尚的;还有把“弗”解作“拂”,作为扫除、清除的;更有把“怠”译作“台桌”、‘砚台”、“抬起”,等等。此外,也还有一时说不清缘由的,如把“弗之怠”解释为“暖暖手再抄”。可是这两者之间,人们丝毫也看不出它们有什么联系来。

“弗之怠”果真如此费解么?也未必。有部分考生就翻译得很好,完全符合评分标准。其中有的在答题中还分别标出:“弗之怠”即“弗怠之”,“怠”即“懈怠”、“放松”,“之”,即指代“抄写”这件事,在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之”,一般置于动词之前。其实,上述内容在课本的注释中均已交代得清清楚楚。而“弗”与“怠”在统编教材的其他课文中也早已出现过。前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一见:“又弗如远甚”。在《中山狼传》中有两见:“求狼弗得”、“龟蛇固弗灵于狼也”。后者在《游褒禅山记》也有两见:“有怠而欲出者”,“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否定句的代词宾语“之”前置的用例则更是多得不胜枚举了。按理说,课文中已出现的词语与句型以及注解、练习等,对一般学生来说是应该而且可能掌握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次考卷中所以会出现上述所提及的现象,除了政治、社会等因素外,在教与学方面还应考虑下列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忽略辨析词语的含义和句型结构的异同。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学生为了急于求得文意的疏通,常常容易忽视对具体词语、句型的掌握,而只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如果学生们平时能够扎扎实实地掌握一批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结构,反复练习,也许像把“弗之怠”中的“弗”解释为“沸”、“佛”、“拂”,因而连带在译句中所出现的“开水”、“佛象”、“神仙桌”、“庙台”等荒谬释义,就可以较少出现了。

其次,文言文的教学还应重视直译的训练,处理好直译与意译的关系。直译是意译的基础,应该强调,直译更必须扣紧词语和句型的辨析。因此,直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词语含义和句型结构在古今对比中的一种综合运用。“弗之怠”,可以译为“不松懈它(指抄写)”,也可译成“继续坚持抄写”,“走送之”,既可译为“跑去送还书”,也可译作“把书立即还掉”。两者相比,好象后一种语气更顺些。但对紧扣词语和句式来说,若是连词语的含义和句型结构还未弄清就先行意译起来,这就必然会出现“离词改意”的种种流弊来。如答卷中把“弗之怠”译为“不敢懒惰”“加紧抄写”“坚持克服困难”“丝毫不停止”、“决不休息”等等就是明证。

再者,文言文的教学要竭力避免“联文猜意”。“联文”,就是连缀上下文,“猜意”就是脱离具体词语和句型而加以主观想象。这与通常所说的根据具体词语含义,联系、参照上下文是有别的。“弗之怠”为何要译成“暖暖手再抄”?原来上文有“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既然“手指不可屈伸”是由于“天大寒”的缘故,那么,加一点主观“猜意”,即“暖暖手”、“搓搓手”然后再抄,自然是很顺当的事了。“无从致书以观”一句,有很多同学并未弄清“无从”“致书”“以观”等词语的具体含义,但是他们看到前文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的句子,因而也就加点主观“猜意”,把“无钱买书”“买不起书”“不能得到看书的机会”等类的话都统统填进来了。有时偶然也能猜到一点,弄上几分。但是这对真正理解文言文来说,却是丝毫无补的。若是与某些投机、侥幸等不正之学风联系起来,那更是危害不浅了。

文言文的教学也还有好多问题有待解决,就是上面所提及的三个方面要真正落实也并非容易的事。

上一篇:文本再构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放手一搏 享受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