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课程建设策略述评

时间:2022-05-16 02:04:34

校园课程建设策略述评

课程建设内容:以课程内容为核心,建设优质课程体系

《纲要》强调,当前应该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的良性机制,建设优质课程体系。为此,必须以课程内容建设为核心,充分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通识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课程建设既要重常规、又要重创新,要注重课程的通识性与创新性的双重结合。常规性课程内容与特色性课程内容相结合、基础性课程建设与创新性课程探索相结合、共性课程与个性课程相结合,是当前学校开展课程建设活动的基本原则。例如在高中教育阶段,《纲要》强调,应该一方面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实现课程创新。同样,在高等教育领域,当前很多学校在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正是坚持“厚、宽、精、新”的原则,追求课程内容通识性、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导向性的整合。这里的“厚”,主要是指基本知识要宽广,基本理论要深厚;“宽”指的是专业口径和知识面要宽;“精”指的是精简课时、精选课程、精练内容;“新”则指发挥高校学科比较齐全的优势,鼓励学科交叉,开设新课程,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把科学前沿的知识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如何把握课程建设过程中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当代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世界性课题,对于中国的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这一课题的一般提法,是要在课程建设中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起来,避免在任何一个方面走向极端。这样的提法不仅在国际上广为传播,在国内也十分普遍。这样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客观的、公允的、正确的。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恐怕还不是哪一方面过于极端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要完成的任务,也不是这两个方面如何“协调”、“统一”的问题,最现实的任务与其说是二者的“统一”,毋宁说是两个方面都要齐头并进加强建设,也即在加强课程人文建设的同时也加强课程科学建设。正如有研究者所说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需要的,是自觉地、明确地提出两个方面基本建设的任务,是从两个方面与各自对立的陈旧落后的课程传统进行抗衡,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课程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发扬光大,真正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中扎根和完善。”〔4〕(三)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当前,在高中教育阶段,《纲要》强调,要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坚持课程内容基础性与理论性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主张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倡导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纲要》则强调,当前应当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至于高等教育,《纲要》也强调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主张课程内容的知行统一,倡导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张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纲要》提出的上述这些指导性意见,着重强调的其实都是一点,那就是课程内容必须理论性实用性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掌握牢靠扎实的基础理论,又不游离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四)课程难度与学生可接受性相结合课程难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一直是课程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一点,也是要调整课程难度,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趋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课程难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纲要》也同样如此,它一方面强调坚持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基础性标准,同时又强调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提出课程难度应该与学生的可接受度相结合。

课程建设过程:优化课程管理,不断调整完善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在不断优化管理,促进课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完善。越来越走向现代化、接近科学化的课程管理,昭示着课程管理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也给当前我国的课程建设以重要的启示。为了优化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5〕(一)健全课程管理体制,规范课程管理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使课程管理系统有效运转,既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课程其他方面改革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我国目前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对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要真正保证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中介作用,必须进一步健全学校内部课程管理体制,协调好学校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课程管理人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行政人员、学生等各类人员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二)规范制度与完善机构这是健全课程管理体制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特别重视制定课程评价的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标准,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各层次评价制度和标准,研制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课程运行各个阶段的科学评价,控制课程运行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另外,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全面提高课程质量。(三)灵活运用管理手段,提高课程管理效益要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广泛使用各种技术管理手段,加强服务和咨询,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手段体系。比如,改革和重建行政手段,减少行政命令的随意性,增强其民主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考试和督导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引入并加强技术咨询与服务手段,恰当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进一步强化法规手段,等等。(四)优化课程管理队伍,夯实课程管理人格基础我国的一些课程政策之所以一进入实践领域就走了样,达不到预期效果,正是因为课程管理人格基础有问题,缺乏科学性。因此,目前必须优化课程管理队伍结构,要求课程管理者具备扎实的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熟悉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这样才能把握课程跳动的脉搏,领导课程改革。同时,还应该要求课程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除教育管理的一般技能外,还需要掌握诸如进行课程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的技能,制定教育管理法规的技能,把握管理时机、促进管理反馈的技能,等等。总之,课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优化课程管理机制,全面提高课程管理质量和效益,才能确保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课程资源开发:倡导全资源理念,促进课程资源共享

当前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共享、资源利用低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仅从物质资源的角度,对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倡导全资源理念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教育发展产生着并将继续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良好的契机,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可以说,全资源课程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课程形态的一个新发展。所谓“全资源”,主要就是以信息技术系统为依托,以全面提供课程资源为导向,以纸本教材为核心,以课程网站为平台,不断动态更新课程资源、全程进行教学指导和研修的立体型、多样性、全方位的课程资源系统。建立在此资源基础上的课程形态,即为全资源课程。〔6〕我们相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课程形态正在产生着也必将继续不断地产生重大变化,也许,“全资源课程”将逐步成为未来学校课程的主要形态或者至少是主要形态之一。在“全资源课程”时代,课程开发、教学改进和教师发展之间将依托信息技术形成三位一体的运行体系,并整体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说来,目前的全资源课程形态主要包括纸本教材、音像资源、电子光盘、资源网站等,其资源内容则全面涵盖了知识原理、案例素材、教学指导、学术动态、专题文献、远程交流等不同领域。全资源课程理念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导向价值。它强调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而且使课程建设上升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调整改进过程,它也必将带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并有希望成长为21世纪学校课程的基本形态。(二)促进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纲要》对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诸多要求。比如,在不同课程资源类型之间,提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在不同的教育机构与部门之间,提出应该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等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在不同地域之间,提出应该大力引进境外优秀教材,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来为我所用;而在不同利用途径方面,则明确提出要利用资源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来创新课程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起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等等。(三)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有效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是《纲要》明确提出的课程资源开发要求。可以说,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是有效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与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重要措施。当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又为教育系统得以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开辟了广阔空间。我们认为,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核心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工程。正因如此,《纲要》才把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作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如此等等。分析上述内容的要点,可以发现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如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创建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等;二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即“建设有效共享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三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方法,如完善网络教学模式、开展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等。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当前应该在现代教育质量观的科学指引下,发挥各级课程建设主体的积极作用,以课程内容建设为核心,以优质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管理,深化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作者:戴双翔

上一篇:学习型城镇建设策略论述 下一篇:研究生辅导者团队建设体系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