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浓浓的年味

时间:2022-05-15 10:03:04

又是一个年,那躺在日历上纸质的年,忽然被那阵阵鞭炮惊醒,被那弥漫的火药味薰醉。时间过得真快,这充满人伦和亲情的节日,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又悄无声息地来到与人们共渡。

过年,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它是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同心结,炎黄子孙绵延不断的感情链。

过年,特别是水乡的农村,那最正宗、最古朴的年味,大致经历忙年、拜年和过年的历程,这就是从这三个“年”中弥漫开来的这浓浓的年味,并不只是物质的丰盛,更应该是文化的丰美。

记得小时候,我们乡下过年,尽管当时物质生活非常匮泛,平时勒紧腰带,什么都舍不得吃。但是,对过年还是相当隆重的,要吃得好些,所以,进了腊月门,就开始忙年了,先是忙生的,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化、电气化,一切靠人工,稻子变成米,麦子变成面粉,糯米变成糯米粉(又称圆子面),都靠石碓、石磨,以流汗的苦力拉笼、椿碓、推磨,日夜忙乎。生的忙完,又开始忙熟的,蒸馒头,做糕,贴饼。熟的忙完了,也就到了腊月小年夜了,这时又开始忙着买鱼,割肉,打酒,一直忙到年三十,到了除夕,劳碌了一年的人们,人人脸上挂着笑容,家家户户贴对联,扎摇钱树。这摇钱树就是用一个松枝插在装满米的一个大缸内,上面缀满白果、花生、葵花子等等。这时年味开始升温,老人、大人、小孩,人人沉醉在这浓浓的年味里。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一家人看着灯火、腊烛,围着炭盘,那叫“守岁”,到鸡打鸣时,因为那时一般人家都没有时钟、手表,听到鸡叫,凭着感觉,看看星辰,估摸到了那个时辰,开始祭拜,乡下人叫敬菩萨,上香,点烛,放鞭炮,开始新一年的祈祷。乡村四野,鞭炮此起彼伏,此时年味到了顶峰,风里飘着年味,雪里裹着年味,水里浮着年味,大地喷射着年味。年,实际就是人们把生活理想化了,期盼理想化生活出现,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初一,吃了早茶以后,就开始拜年了,往往从村庄的一端开始,顺着向另一端拜,我们村庄沿着一条河,南北向的,我们家住在北端。早晨,约摸8时许,大人们由一人牵头,开始挨家串户向南端拜年,大人后面跟着穿着花衣服的小孩。大人们双手台拍作揖,互相说着祝福的话,小孩们讨着“彩头”,就是花生、葵花子、糖果之类的,放在衣服的口袋里,从北到南几个口袋盛得满满的,小孩之间还互相比较着谁多、谁少。住在南端的人,由南向北拜,两支拜年队伍相遇时,互相恭贺以后,仍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继续拜,一直拜到最后一户。

拜年以后,就是喝春叙酒,开始享受着过年的乐趣,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吃请,你请我,我请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吃,其实,那个年代就是吃早茶,即圆霄茶,早上吃一碗大圆子,一般是芝麻馅心,猪油馅心算是高档的,后来升级到酒宴,不过那时的宴,今天看来绝对称不上什么宴,只是小吃而已。就这样,从初一到初五,初五又叫五马日。小年过后,年渐渐离去,年味也逐步淡了下来,各自开始忙着自己的生计问题了。

我怀念乡村的春节,那是一种质朴的文化形态,尽管有迷信的成份,但年的味道很强烈。而今,年味淡了,因为过去过年味浓在“吃”“穿”上,一年省到头,就是盼过年,过年可以吃几天好的。现在物质丰富了,吃不愁,穿不愁,天天在过年,所以年味难以出现一年一度的高峰时间段。可另一种年味升腾了,交通便捷了,通讯发达了,物质丰富了,生活精彩了,文化年味浓了,洋味浓了,情味浓了,中国人找到了充满现代气息且富有个性化、多样化又不失传统内涵的新年味。

上一篇:哥伦比亚签证记 下一篇:加拿大魁北克移民,如何提高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