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和护理

时间:2022-05-15 09:00:13

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和护理

护理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心理护理在护理学中尤为重要。只重视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忽视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会影响身体的康复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本文分析了肺心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1 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

1.1恐惧、焦虑、思想高度紧张

由于肺心病易反复发病,常使患者产生恐惧、烦恼、渴求等心理反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疾病本身。

1.2多疑、敏感

多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信,另一种则认为自己的病情很严重,此心理反应多在疾病发作并缓解后出现。

1.3行为退化或角色过度(即依赖心理增强)

老年患者较明显,往往由于疾病发作、病情危重等因素引起,此时,患者安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和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依赖性强。

1.4否认、侥幸

临床上还可以看到有的患者怀疑或否认自己患病,有的诊断已明确,仍存在侥幸心理。否认实际上是患者应付危害情境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否认虽在一定程度上起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在许多情况下又起到贻误病情的消极作用。

1.5同情、怜悯

人都有同情、怜悯和亲和的需要。患者入院后,很快就能和同室病人相互认识和了解。他们关心病友,并乐于帮助病友克服困难。这种怜悯与亲和,可以消除大家的孤独感,增强安全感,还有助于活跃病房气氛,调节患者心境,对治疗疾病无疑是有益的。但这种同病相怜有时也起消极作用,病友之间的消极暗示往往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有的互相介绍治病的偏方和所谓经验,干扰医生的正常治疗等。

1.6固执心理

人到老年又生病住院,特别是离退休干部,社会角色及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疾病的折磨,自尊心受损,稍不如意。就变得固执起来,甚至拒绝饮食及治疗。

1.7抑郁、悲观

有些患者对未来表现消极。当患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时,感觉既增加了家庭负担,又拖累了亲人,往往表现为孤独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对新人院病人要热情接待。作详细的人院介绍,使之尽快熟悉环境,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分离性焦虑。在注射处置或晨晚间护理时,医护人员的解释工作,可使患者避免对治疗产生恐惧心理,应安排家属陪伴,及时解除患者的痛苦。

对多疑、敏感的患者,护士应表现得大方得体,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减轻病人对病症的恐惧和焦虑。医护人员应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主动地配合治疗。

对于依赖性较强的病人。医护人员应耐心地说明增加活动量的重要性。恰当地向其介绍病情,鼓励其循序渐进地活动,同时,应言语亲切、态度和蔼,使患者感到自己的活动是在护士和家属的监护下进行的,增加安全感。患者患病后所产生的被动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应发挥患者在病程转归中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他们自理。

对存在否认、侥幸心理的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细心解释,耐心说服,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克服侥幸心理。

对患者要高度负责,处处为其着想。医护人员的各种操作要果断、利索,如遇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丝毫不能流露了出不利于病情的言语和表情。依赖心理强的患者,急需得到亲人的照料与医护人员的关怀,然而,亲人照料只能在患者心理上起一定的安慰作用,而医护人员的关怀同情,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

对固执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觉得人人关心他、尊重他不厌弃他,以温暖的态度,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及时与患者亲属沟通,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

坚强的意志是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悲观绝望者,更需要亲属的密切配合,细心照料。医护人员一方面要使患者感到医院、医务工作者是可以信赖的,另一方面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上一篇:新时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实践 下一篇:完善自我平衡财务机制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