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沐浴和谐教育的阳光

时间:2022-05-15 04:43:21

让数学课堂沐浴和谐教育的阳光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课堂,是充满勃勃生机、张扬学生个性、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和谐的课堂能给学生营造认知、能力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使教与学的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三维目标和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学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凸显了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三个维度的目标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浑然一体且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力求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努力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即应在学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过程的展示、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情感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笔者认为要做到两点:一是多元整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全面发展。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要全面,既要有具体而清晰的、可评价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有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所承载的思维与情感目标,体现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二是合理定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依据数学课程目标、课时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科学而准确地确定课堂教学任务;其次,教学目标定位要合理,教学目标过高、过低,或者主次不清,都会影响预期效果的有效达成。

笔者执教《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本着以上原则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同一法的证明思想;(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4)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4)初步学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总结、推理论证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化归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学习能力。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2)向学生渗透运动变化及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想;(3)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环境与气氛和谐

1.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思维会更加活跃,想象会更加丰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要耐心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及时捕捉各种有价值的资源,给学生以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并加以耐心引导,巧妙点拨。在课外,教师也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尤其对后进生要拒绝苛求,采取多一点“亲切”,少一点“严厉”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增进友谊,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逐步进入“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

2.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学习助推器。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往往让学生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其吸引力远不如语文等富有丰富情感的学科。因此,教师既要针对数学学科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机制,又要依据教村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知识呈现的艺术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笔者常采用设疑激趣、趣题引路、动手操作等手段,寓教于乐,寓学于动之中。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先设疑激趣:“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25次后大约有多高?”当学生思考而不得其解的时候,笔者趁机说:“学习今天的内容,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啦!”通过这样的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把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能够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点燃学生的热情。

例如,在执教《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一课时,笔者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下转 79页)(上接 116页)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制作成教学课件,课堂上通过直观的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参与接触,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效果立竿见影。

三、预设与生成和谐

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两者具有互补性。“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预设中孕育着生成,生成丰富着预设。”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重高质量的预设,又要注重有价值的动态生成,从而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1. 精心预设,激发精彩的生成。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预设,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备课时要做到两点:一是认真审视教材,通过深入研读,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做到真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用可待续发展的眼光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拓展,同时要尽可能地预见教学中一些“节外生枝”发生的可能性,减少低水平的生成,激发精彩的生成。

2. 巧妙生成,实现预设的目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机械上演”,而是课堂上巧妙生成、科学重组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展示、张扬、提升的过程。在面对课堂中出现的偶然问题和意外情况时,教师要能敏捷地作出反应,迅速地调整教学思路。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课堂中实现“巧妙生成”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既要能合理地驾驭教学中的显性教学资源,又要能敏锐地捕捉课堂中的隐性资源,通过判断、比较、鉴别,锁定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和生长点,创造意想不到的精彩。其次,教师要具备因势利导、巧点妙拨的智慧。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各种矛盾,用机敏的教学机智捕捉、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长点,生成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上一篇:“小改变,大不同” 下一篇:从纯美术到大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