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原因与应对举措

时间:2022-05-15 12:26:13

民工荒原因与应对举措

近年来,企业招工出现了困境,特别是2011年春节过后,“民工荒”已发展成为包括劳动力输出地在内的广泛的用工难问题。学术界对“民工荒”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已从无限供给向劳动力短缺转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按照阿瑟?刘易斯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的拐点”理论[1],中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了劳动力供给的阶段已经到来。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不存在劳动力供给短缺或暂时的短缺问题,实际上是农民对城市生活和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低及管理制度不适应所作出的无奈选择。中国有近8亿农民,剩余劳动力约1.5亿,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耕地数量的不断减少,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都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剩余的劳动力人数还在增加。目前出现的“民工荒”是短时的或特定情况下的劳动力供给失衡,需要调整政策,提高农民工技能和改善生活及就业环境,劳动力无限供给仍会持续很长时间。

第二种观点符合中国现状和实际。中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不均衡,农村剩余劳力数量巨大,现在认为出现“刘易斯拐点”为时尚早。目前的“民工荒”现象,实质上反映出企业在发展战略和用工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民工荒”既是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映,也是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应付出的代价[2]68。

2“民工荒”的成因及分析

2.1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缺失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组织发展服务。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依据,应预测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保持一定数量的适宜企业发展的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一定的技能和能力的人员,组成一支训练有素、机动灵活的员工队伍,能够增强企业在未知环境的应对能力,使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达到动态平衡[3]。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主要注重于高层管理者和高级技术人员的管理和使用,而对于长期以来供大于求、从事简单劳动的基层劳动者考虑很少。对农民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是挤压成本最好办法的观念形成了习惯,所以在出现“民工荒”现象时束手无策。

2.2人力资源获取与配置不合理

招聘的目标是成功选择和录用企业所需人员,实现人与工作的合理分配,在实际工作利用和开发所聘用人员的技能和潜能,实现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成功的人员招募和配置对于构建与维持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为了生产需要,弥补简单体力劳动的岗位空缺,临时招聘是企业快速雇用所需人员的主要作法,目的是力争用尽可能少的费用满足生产需求。目前,企业临时招聘的途径主要是劳动市场、中介信息机构、亲朋好友推荐等,由于市场需求和供给信息不及时、不畅通、局限性大,影响了供应的数量,企业是应需即取,在配置上不能完全考虑合理性问题。

2.3忽视岗位培训与开发

培训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农民工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增强企业和个人应变和适应能力,最大程度保证他们的个人素质与工作要求相匹配。培训是激励和留住员工的管理措施,是作为外在薪酬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易于形成和谐共处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很多企业忽视农民工在企业中的作用,认为农民工可以无限供给,不需要对其进行企业文化及原本必要的岗位教育培训,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认为培训成本高于直接招聘成本,导致人力资源的贬值,处于“重使用,轻开发”状态。

2.4薪酬及福利待遇偏低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指的薪酬,不仅包括企业对员工提供的经济报酬、福利、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包括工作本身的内在特征和组织特征所带来的非经济心理作用。企业在运作中缺乏公平、公正、合理的薪酬体系。农民工进城后没有真正融入到主流社会,而是演变成为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劳动强度很大,很多人工作量繁重,在危险有害的环境中工作,甚至没有劳动安全保护措施[4]。他们工资偏低,福利待遇基本没有。深圳卫视新浪网对4261人进行的“民工荒”调查显示,56.2%的人认为民工荒的根源是工资太低,生活成本偏高,工人的居住及生活需要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上述种种原因,使农民工做出退出的无奈选择。

2.5劳动关系不平等劳

动关系是劳动者与企业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者在与用工单位发生劳动关系之前,要与企业按照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现实中,有的企业利用农民工缺少法律知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签订合同,即使签订了用工合同,内容上也不完整。在发生劳动纠纷时,作为弱势群体,农民工自身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3应对措施

3.1转变企业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结构及产品升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受国际金隔危机的影响,简单加工制造业发展空间被压缩,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逐渐缩减。特别是,随着中西部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些产业的迁移是不可回避的选择。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调查,中西部用工需求明显增长。企业必须改变粗放型的管理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规模经济,加速集约化的进程[2]72,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3.2更新劳动用工观念,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对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使用、调控及开发的过程,是企业战略规划和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企业要通过对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和预测,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更新传统的用工理念,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强,不仅对工资待遇有要求,而且对社会地位、合法权益等都有很强的要求[5],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用有形的劳动契约和无形的心理契约,把员工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企业荣誉感与归属感。

3.3规范劳务市场,保障供求信息畅通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职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完善和加强就业市场信息管理,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情况,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就业选择。各级政府应强化跨地区劳务合作,加强驻外劳务机构建设,发展有组织的指导性劳务供给。企业也应改变以往等工上门的方式,主动走出去,积极与各劳动力市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这些平台扩大“员工流”,解决劳动力需求的后顾之忧。

3.4加强职业教育与指导

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偏低是造成“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就业技能的提升是实现稳定就业的根本。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将其纳入免费培训体系,培养和提高农民工的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正确引导农民工理性择业,逐步从生存型择业转向发展型择业。各级政府要建立组织劳务输出的相关机构,避免农民工的盲目流动,同时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这样做既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农民工对个人能力提高的渴求。企业这种投资会获得更高的回报,而且具有长效性和超成本性[6]。

3.5建立工资福利保障体系

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完全等同的社会保障及受教育等方面的待遇。只有通过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及城市的快速发展,才能使农民工真正完成身份的转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从2004年起,一些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关具体规定。例如,上海《行政许可法》开始实施当日,就取消了对外来人口就业证的限制。2011年1月起,广东省废止了人口暂住证,并赋予持居住证的人们多项权益和社会福利,仅此一项政策就惠及外来人口达3000万。因此,要多方面增加城市的吸引力[7],真正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4结语

中国经济刘易斯拐点问题既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是中国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民工荒”问题的出现,即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在认真分析其背后原因的基础上,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建立企业发展预储预警机制,促进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使企业能够健康持久地良性运行和发展。

上一篇:人才管理控制失效策略 下一篇:企业人才管理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