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你了解吗

时间:2022-05-15 12:11:08

全球65岁以上人口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患听力障碍。我国老年人听力障碍的比例高达11%。失聪让老人陷入的不只是寂静,更可怕的是孤独。助听器是解决听力障碍的重要手段,可帮助广大患者回归有声世界,但佩戴助听器有很多讲究,您了解吗?这里为你解读。

什么情况下戴助听器

耳聋大致分为两类:传导性聋和感音神经性聋,前者的原因包括中耳炎、耵聍堵塞外耳道、外耳道闭锁、耳硬化症等,可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而对于感音神经性聋,药物基本无效。老年性耳聋多属于后者,占大多数。事实上,患者不论是单侧还是双侧听力减退.无论是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还是混合性聋,只要听力损失影响到日常交谈,药物或手术方法无效,尚未到全聋的程度,都应该选配助听器。

有些老人认为“人老了,耳朵背”是自然规律.听不听得见无所谓,或者怕花钱、怕麻烦,不愿戴助听器。时间长了,老人会越来越封闭、孤独,行为上也显得迟滞,让晚年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所以说,助听器该戴就得戴。

助听装置有哪几种

助听器不是万能的,除了助听器外,还有很多辅助听觉装置能帮助听障者。

一类是感官性装置,主要是增加听障者独立生活的能力,就是把外界的声信号转化成触觉、视觉或振动的形式,提醒听障者某种声音的出现。比如说有一种火灾报警装置,当有火灾发生时,听障者会感觉到装置的振动,以及时避险。

还有一类,包括FM系统、感应线圈系统、红外线助听器系统、教室声场放大系统等。助听器虽然可以帮听障者听到声音,但声音的衰减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的,如果距离声源较远,助听器的效果就差了。这类装置的原理就是将声源拉近或直接将声源传送到听障者耳中。

助听器是最主要的听力康复装置,绝大多数听障人士可以获益。但对于听力损失严重(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以及接近全聋的患者,助听器是无效的.需要植入人工耳蜗来解决。此外,骨锚式助听器及振动声桥,都是特殊形式,也是特别有用的新型助听器。

戴助听器要注意什么

有的患者戴上助听器效果不佳,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助听器的问题,如助听器的功率不够或助听器调试的程序不适合患者。这种情况下需要患者去专业机构请专业的验配师来解决。

另一种情况是患者对使用助听器不适应。使用助听器有一个适应期,不能期望在开启助听器后就能恢复百分之百的听觉功能。患者要先从“听到声音”开始,慢慢过渡到“辨别声音”,再到“听清谈话”。一开始佩戴时间不要过长,一天戴2-3小时即可,以后慢慢增加戴机时间。另外,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有意识地注意某些细微的声音,如水流声等,还要有意识地围绕声源走动,学会辨别声源的方向。患者需要给自己时间来重建听觉记忆,也要习惯佩戴助听器。总之,恢复听觉需要练习,这跟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差不多。

老年人怎么选择助听器

老年聋患者大多已经退休,生活环境比较单一.对听力康复的要求主要是满足看电视、与家人沟通,此外没有更多要求。不少老年人的眼睛也不好,手指活动不灵活,很难摘戴耳内式助听器:另外耳道式助听器的电池很小,老人自己换电池会很麻烦。所以,老年人选择耳背式助听器比较合适,而且耳背式助听器还可以配接听觉辅助装置,能将电视的伴音信号直接传人助听器,能得到更好的收听效果。

患者的生活习惯及听力需求,也对助听器的选配有一定影响。如有的患者喜欢固定一侧耳聆听或经常使用电话,有的患者要戴眼镜而妨碍了耳背式助听器的佩戴。有些人的工作生活环境较为单一,有些人却要应付多变的噪音环境,这就需要有多套参数的可编程式助听器。患者的心理对于助听器的使用也有很大影响。中青年人最关心的是助听器的外形。他们希望助听器尽可能小,不被他人察觉。因此,耳道式助听器更适合他们。

影响助听器佩戴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因此选配的时候要“因人制宜”,使助听器放大的声音达到最佳,再配合康复训练,以获得最好的效果。

(本刊综合)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在县供电公司安全生产及队伍建设... 下一篇:无屏电视:迈过坎才能谈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