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鹤宫南宫的构造来分析高句丽的都城建制

时间:2022-05-15 11:36:17

从安鹤宫南宫的构造来分析高句丽的都城建制

摘 要:安鹤宫(Anhak Palace)遗址,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平壤市之东北部的“大城山”山麓。安鹤宫是在公元427年,高句丽的“长寿王”把首都由“国内城”(现在的中国吉林省集安市)迁至平壤的时候所修筑的宏伟王宫。占地面积约3,860,000多平方米,宫城为高约12米,边长622米的正方形土城,以“外殿”、“内殿”及“寝殿”等三个部分为中心,形成:“南宫”、“中宫”、“北宫”。整个“安鹤宫”共由5个建筑群共52幢大小建筑物组成。高句丽的统治者们一直居住在此宫殿约160年,直到公元586年,才迁移到“平壤城”(现平壤市中心区里的“普通江”及“大同江”环绕的地方)。

关键词:安鹤宫;大城山;高句丽

中图分类号:K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84-02

一、前言简述

高句丽作为历史上极具争议的重要国家,对其都城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作为高句丽的政治文化中心,高句丽的都城平壤建造格局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也就是分为前平壤时期和后平壤时期。

根据安鹤宫发掘报告书,安鹤宫建于前平壤时期,也就是在长寿王迁都平壤后建成的宫殿。但对于安鹤宫的争论却并未停息,有的学者认为安鹤宫建于后平壤时期,甚至有人认为它实际上不过是高丽时期西京的一部分。安鹤宫的建筑时期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争议,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学者认为安鹤宫建于后平壤时期,主要是他们认为迁都后的高句丽,其早期的都城是清岩洞土城。这一假说的出现主要就是依据从安鹤宫出土的瓦器的编年记载的日期比较晚。此外当时(20世纪50年代)的发掘水平较之现在要低很多,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挖掘工作,是很难做到充分的。因此,以这个个别的构造来限定整个的宫殿结构有些牵强,也无法客观的描绘出宫殿的平面图。

因此,仅仅就单纯出土的瓦器上的编年纪录和宫殿结构的局限性理解是无法明确理解安鹤宫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出土的瓦器数量虽少,但是瓦器上所记载的年代很可能是由几个时代或王朝共同使用的。而宫殿的情况也是如此,高句丽、渤海、高丽等王国都是相承的,所以也是无法真正说明当时的安鹤宫的历史寓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真正理解既存的研究成果。为此我们就要首先以建筑的时期为研究突破口,通过现有研究中对安鹤宫建筑时期的确定,我们就可以推测出现存成果中对安鹤宫的研究所未涉及到的部分。

此外,我们知道东亚自古及今的宫殿分布都是“前朝后寝制”或是“三朝制”。随着对安鹤宫的逐渐复原和分析,我们也同样发现了这一倾向。而出土的文物和现存宫殿遗迹的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安鹤宫也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就现存的研究中尚属争议的安鹤宫正殿区域——南宫为中心讨论一下。事实上,宫阙的特性是最突出的部分就是正殿,也即宫殿的中枢部分。

特别是在新罗全盛时期虽然是仿照隋唐建筑的宫殿,但是在此之前还有所谓的“北魏式都城制”。所以新罗的宫殿不仅是单纯采用隋唐时的宫殿分配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殿样式(东西堂制)也是存在的。对此,我们就要考虑到是否当时的高句丽也曾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西堂制,来建筑宫殿。我们通过对南宫的建筑分析,来分析当时各地的建筑相似性。借此我们可以把握安鹤宫的特征,进而对高句丽迁都平壤早期的都城建制进行探析。

二、关于安鹤宫的研究史的探究

一般对古建筑的研究都是以这一建筑的特色等为中心,极少有像安鹤宫这样以其建筑的时间为中心进行研究的。所以说学者在安鹤宫的争论,主要就是对安鹤宫建筑年代的争论。而且就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高句丽在迁都平壤之后的都城制度的记载在《周书》卷49列传41异域高句丽传上,就可以推测出来。在此书中出现的平壤城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平壤城,而是以大成山城一带为中心。闗野贞在此做过论证,他对都城的研究方向与他人不一样。他认为和大成山城一起王宫和他设定的瓦当的年代一样,较之安鹤宫的古代样式的瓦当出土地就是清岩洞土城。

但这一种认为,在1949年黄宇就山城与宫城的关系中,强调最重要的不是闗野真所研究的方向。同时,1957年的蔡熙国也对其观点进行了批评。而且其批评的主要基点就在于不是通过发掘研究,而是指标调查后所收集来的几个瓦器来推出安鹤宫的建筑年代是很勉强的。因此在1958年之后开始的安鹤宫发掘研究中,蔡熙国对此进行了综合批评。在大成山城发掘出的和将军冢中发掘的同一质地,所以大成山城的建筑时代应该在4世纪末5世纪初。安鹤宫的建筑年代也与此大致相同。这一观点在1973年的发掘调查报告中被详细说明:在427年的平壤迁都之后,高句丽刚开始的都城就是现在的大成山城,王宫就是安鹤宫。

当时,朝鲜在战后的日本学界研究成果开始传来,而能和日本学界对抗的理论还很难形成。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后期的平壤城是否是长安城。事实上,对于平壤地区的考古学研究要比此早得多。解放后,我们前面提到的黄宇就对此地区进行了简单的考古学评审。蔡熙国也是在《三国史记》、《新唐书》和平壤城边发现的“刻字石”后提出,长安城极有可能就是高句丽后期的都城平壤城。但是根据我国的现存材料显示,《三国史记》中所谓的“平壤城两迁都”的说法是有误差的,即长安城不是高句丽后期的都城平壤城的可能也是有的。

三、安鹤宫南宫正殿构造的分析

现存的研究中,就安鹤宫构造的类似性分析不是没有。比较典型的就是被经常提起的渤海上京龙泉府的结构相似性。

1973年,《大成山城的高句丽遗址》中就已经提到“渤海上京龙泉府的皇城遗址继承了安鹤宫基地的建筑技术,开城高丽王宫的基地也是传承了安鹤宫的建筑技术。”

主张安鹤宫的宫殿配置和8世纪的渤海上京城相似观点的是,千田刚道。他除了对高句丽的安鹤宫建筑进行研究外的其他宫殿配置不甚清楚,对于百济和新罗的宫殿也未深入研究。但对8世纪的渤海上京城和安鹤宫的比较研究很清楚,证实两者间的宫殿配置很相似。例如,两座宫殿的殿舍都是以翼廓状建物为主,回廊为连接各个区域的建筑方式都可以说明安鹤宫和龙泉府是同一的祖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安鹤宫最重要的建筑物——南宫,其东西两侧所有的土间(长24米)。这一土间上没有建造建筑物的痕迹,这与渤海龙泉府的宫城中心地建筑物两侧的“土阶”类似。

四、魏晋南北朝都城的宫殿构造和安鹤宫

现代对于古代东亚诸国的都城建制研究已经掀起热潮。虽然日本国内遗留下许多古代的都城遗址,但也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的建筑时期的。所以在此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唐代长安城太极殿的结构不明是讨论的中心问题。另外的问题是当时唐朝的长安城以及其前身隋朝的大兴城并未都见诸于文献,而是统称为“唐制”都城。因此要了解高句丽都城的建制,就不得不考虑到在其迁都平壤后就立刻兴建的早期平壤城,也就不得不考虑到隋唐之前的宫殿设置。如果安鹤宫是在接收隋唐文化之前建成或是在部分吸收隋唐文化而建成的话,那么安鹤宫无疑就会有着和隋唐宫殿不同的特别之处。因此我们就要先从安鹤宫南宫正殿着手,来审视是否有迹可寻。

南宫作为当时最大规模的单一建筑,通过现存的研究可以发现它和唐太极殿类似。但是这仅仅是和唐代太极殿的比较,而没有涉及到和魏晋南北朝都城的太极殿进行对比。同时要将安鹤宫和早已不存在的魏晋宫殿对比是有难度的,现存的最重要的对北魏都城记录的文献就是《洛阳伽蓝记》,其中对永宁寺的记载最为详细。据载,永宁寺浮图,也就是塔婆的北侧就是佛殿,其形态与北魏太极殿类似。现在我们虽然无法准确知道北魏时代的太极殿的具体形态,仅能从洛阳古城的调查中得出一二,其宫城西侧遗迹中有东西长100米,南北长60米的地基部分遗留,据推测就是被称为“金銮殿”或是“朝王殿”的北魏太极殿。

五、结语

系统的了解一个国家有许多方法,其中其都城的中枢就是宫殿。对宫殿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个国家的特征的明确解释的材料。高句丽的情况也是毫不例外的,但对于其研究不足。另外,并且对其建成的时代探讨也是从高句丽时期到高丽时期不一。现存对其建筑的研究也都是从发掘出来的瓦器来进行的。并由此我们发现隋唐后的东亚都城建造的特点就是太极殿和东西堂制。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安鹤宫的主体构造情况,也因此可以分析出当时的高句丽王室建筑是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建筑结构上都是分为太极殿和东西堂制;同时也是分为南北两个宫室。这些在秦汉和隋唐时代的宫殿结构中都可以看得到,这也折射出当时的高句丽和中原王朝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

上一篇: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应对... 下一篇:输入输出理论在高职英语视听说教学活动中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