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胃炎药物联用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05-15 11:21:46

出血性胃炎药物联用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甲基红霉素治疗慢性出血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慢性出血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甲基红霉素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大便不调和多汗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慢性出血性胃炎; 甲基红霉素;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临床上,慢性出血性胃炎主要是受到多种致病因素作用而导致患者发生胃黏膜等病变[1]。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存在反复发作等特点。近年来,经过相关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出血性胃炎呈现为正比关系[2]。当Hp感染症状越为严重,胃炎患者的病情就越为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发生慢性出血性胃炎的人数逐渐增多。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和无规律性疼痛等,常常还存在厌食和纳差等。患者年龄越小,其临床症状越不典型。为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院对此次所收治的慢性出血性胃炎患者采用甲基红霉素治疗,取得明显成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116例慢性出血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和上腹部疼痛以及厌食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2~47岁,平均(38.5±1.0)岁;病程0.1~2.6个月,平均(1.2±0.4)周。观察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3.5~46岁,平均(38.0±1.5)岁;病程0.2~2.7个月,平均(1.3±0.5)周。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和长期且没有规律性腹痛以及厌食、食欲不振、呕吐、腹胀等症状[3]。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患者的胃黏膜出现增粗和紊乱,十二指肠球部为充盈。Hp抗体检测:提示患者为Hp感染[4]。

1.3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2~50岁;患者不存在急性胃穿孔和胃肠道畸形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器质性病变;患者对甲基红霉素和阿莫西林等药物过敏。患者在近1个月内没有使用过对血清免疫球IgG和IgM以及IgA有影响的药物[5]。

1.4 排除标准 患者存在剧烈的腹痛且难以忍受和严重的呕吐和腹泻等胃肠疾病;患者存在严重性胃穿孔和消化道出血等器质性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患者不能坚持服药。

1.5 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646,阿莫西林125 mg与克拉维酸31.25 mg)治疗;大于12岁,每次2片,3次/d。7~12岁,每次1.5片,3次/d。1~7岁,每次1片,3次/d。复方嗜酸乳杆菌片(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40114,0.5 g/片)治疗,1片/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甲基红霉素治疗,10~15 mg/kg,分2~3次给予。让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做好分餐制,避免患者与家庭成员发生相互感染。要注意饮食,多吃蔬菜,禁忌辛辣等饮食。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食欲不振、腹痛、多汗、食欲不振以及腹部等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胃黏膜修复情况以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M和IgG以及IgA)指标[6]。

1.7 疗效判断标准 腹痛:0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主诉腹痛;2分:患者腹痛症状较轻且持续时间短,能够自行缓解;4分:腹痛程度比较严重,且持续时间比较长,但是能够忍受,对正常生活不会造成影响。6分:腹痛程度比较严重且持续时间比较长,难以忍受,对生活等有一定的影响[7]。

食欲不振:0分:食欲正常;2分:食欲欠佳;4分:食欲差;6分:食欲非常差且存在严重的挑食现象。

大便不调:0分:大便正常;2分:大便秘结,但是每天可以排便;4分:大便干燥,2~3 d一次,排便后存在肛周疼痛等。6分:大便严重干燥且3 d以上大便一次,存在便后肛周疼痛和出血。

多汗:0分:没有明显多汗;1分:多汗和盗汗,但是症状比较轻;2分:患者多汗和盗汗比较严重;3分:患者多汗和盗汗非常严重。

胃黏膜修复情况: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痊愈:治疗后,患者的胃黏膜增粗紊乱情况完全恢复。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胃黏膜增粗紊乱情况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好转。

血清免疫球蛋白情况:IgG:5.00~10.60 g/L;IgM:0.44~1.44 g/L;IgA:0.34~1.38 g/L;异常:低于参考值或者高于参考值2倍[8]。

临床总疗效:痊愈:治疗后,患者的紊乱增粗紊乱情况得到好转,Hp抗体完全转阴,临床腹胀等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紊乱增粗紊乱情况得到好转,Hp抗体完全转阴,临床腹胀等症状得到好转。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减轻。无效:患者的Hp抗体没有转阴。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8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大便不调、多汗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胃黏膜修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胃黏膜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字2=5.695,P

表2 两组患者的胃黏膜修复情况比较

组别 痊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有效率(%)

对照组(n=58) 32 17 9 84.48

观察组(n=58) 42 15 1 98.28

2.3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各指标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和IgG以及IgA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56/58),与对照组的87.93%(51/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65,P

表4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组别 痊愈

(例) 显效

(例) 有效

(例) 无效

(例) 总有效率(%)

对照组(n=58) 30 15 6 7 87.93

观察组(n=58) 37 10 9 2 96.55

2.5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为慢性出血性胃炎,然而急性胃炎则比较少见。根据病理学改变将其分为: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以及肥厚性胃炎等。在慢性出血性胃炎患者中主要以浅表性胃炎为主,然而萎缩性胃炎则比较少见。在胃镜下根据患者的黏膜变化分为糜烂性胃炎和非糜烂性胃炎。目前对于慢性出血性胃炎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清楚,研究发现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不合理的饮食因素、精神神经因素、感染、胆汁反流、全身慢性疾病影响、药物因素、急性胃炎演变而成等。

慢性出血性胃炎主要是受到多种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导致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大多是因为患者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规律性进食以及食用辛辣食品等刺激患者胃黏膜,使得患者的胃糜蛋白酶分泌过多,患者黏膜层变薄防御能力出现下降而发病。患者在临床的表现并没有特异性,大多是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且患者的年龄越小,其临床症状就越不典型。患者常常表现为无规律性和反复发作腹痛症状。

甲基红霉素具有抑菌性强和耐酸特点,不会被胃酸所破坏,患者口服则能够被完全吸收,其具有非常好的抑菌和拟激素效果。此外,还能够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对消化道黏膜侵害。经过此次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大便不调、多汗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田芸,蔡浦玉.慢性出血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1):19-21.

[2]宇文亚,韩学杰,王丽颖,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慢性出血性胃炎中医临床指南病证结合质量评价方法学探索[J].中医杂志,2011,52(6):471-473,478.

[3]刘民胜.颜正华教授治疗慢性出血性胃炎临证用药探赜[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723-725.

[4]唐旭东,李振华,李保双,等.慢性出血性胃炎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0):123-125.

[5]李红,杨桦,钟志国,等.半夏泻心汤对脾虚湿热型慢性出血性胃炎胃黏膜修复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5):71-72.

[6]李立,周奇,郑光,等.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中成药、西药对慢性出血性胃炎的治疗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4):228-231.

[7]刘晓谷,蔡淦,何磊,等.慢性出血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的舌苔蛋白质组学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1):31-35.

[8]梁嘉恺,胡玲,郑晓凤,等.慢性出血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外周血Th1/Th2平衡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3):322-324,328.

(收稿日期:2014-09-10) (本文编辑:陈丹云)

上一篇:试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HF抗冲磨混凝土在河口村水库2#泄洪洞中的应用